歡迎來到 Sparksine 讀書會。
今天我想為大家介紹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人生的5種財富》。
這本書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富足」的傳統認知,還提供了一個實用框架,讓我們反思人生優先順序、平衡多維度需求,並追求持久的快樂。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被「成功等於金錢」的論述包圍。
但如果我告訴你,真正的富足遠不止於銀行帳戶的數字呢?
本文將詳細分享本書的核心內容,包括開頭的震撼故事、對五種財富的深度討論、實用工具,以及應用啟發。
我將一步步引導你應用這些概念到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正感到迷失或不滿足,這或許就是你需要的指南。
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財富?
本書開門見山地指出,許多人常說「窮得只剩下錢」,或以為有錢就能解決一切。
但事實上,單純追求金錢往往無法帶來持久的快樂。
一個簡單例子:我兩年前買了最新的 iPhone 15 Pro,當時興奮不已,但如今它已過時,那種喜悅也煙消雲散。
這反映出物質滿足的短暫性:我們總是追求下一個目標,卻永遠不滿足。
本書的核心訊息是:人生財富不僅限於金錢,還包括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這四個面向。
過度專注金錢,可能犧牲其他方面,導致「慘勝」:贏了事業,卻輸了健康或關係。
一切的關鍵在於平衡,而非極端選擇。
哈佛研究顯示,有錢人總覺得需要多 2-3 倍的錢才快樂,形成無盡循環。
這提醒我們,不是追求錯了,而是「計分板」出問題:社會常只用金錢衡量價值,但這忽略了其他層面。
一個改變人生的對話故事
本書一開始就分享了作者的親身故事。
2021 年 5 月,作者與朋友聊天時,被問到:「你一年見父母幾次?」作者回答一次。朋友接著算出,假設父母活到 80 歲,只剩下 15 次見面機會。
這個殘酷的計算讓作者反思:儘管他 30 歲就累積數千萬財富,卻未感到真正滿足。
另一個經典例子是朋友賺了 1 億美元,買了豪華遊艇,卻因看到更大的船而瞬間失落。
這凸顯「比較心態」的陷阱:永遠有人比你富有,單靠金錢無法獲得滿足。
這些故事強調,財富的多重定義遠超財務層面。
它們不僅是故事,還支撐了書籍的哲學基礎:快樂來自於全面滿足,而非單一維度。
人生的 5 種財富框架:深度剖析
作者將財富分為五類,每一類都需平衡。
它們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如調整亮度般動態平衡。
時間財富:
這是指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包括決定與誰共處、何時做何事。
如果你每天工作 16 小時,縱使賺得多,時間財富卻低落。
研究顯示,80 歲老人常後悔沒時間做想做的事、愛人或陪孩子。這提醒我們,時間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永遠失去了。
建議:定期反思你的時間分配,將它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例如,計算每年見家人的次數,這能為你帶來強警醒,更珍惜家人。
社會財富:
這關於與喜歡的人相處,是其他財富的基礎。
如果你工作賺錢卻討厭同事,或家庭關係緊張,就缺乏這財富。沒人分享喜悅,再多錢也無意義。
建議:評估周圍關係,投資在正面互動上。
作者強調,社交是享受生活的關鍵,避免「贏了事業輸了家」的局面。
心理財富(心智財富):
這涉及人生意義與內在動力。
如果你工作乏味,就需追求興趣或副業,發展心智。過長工時會減少思考空間,阻礙成長。
建議:列出興趣清單,平衡工作與個人發展。作者指出,心理財富讓內心平靜、清晰,避免停滯不前。
身體財富:
這是指健康、體能與活力。
如果你為工作犧牲健康,賺再多也無用。
例子:你在 30 歲賺了 1 億卻有 70 歲的身體,這根本毫無意義。自然衰老不可控,但生活習慣可改善。
建議:控制飲食、睡眠與運動。身體財富支撐其他一切,沒有健康,一切財富都成泡影。
財務財富:
傳統定義是淨資產減負債,但書籍加了「減慾望」的公式。
財務財富 = 資產 – 負債 – 慾望。
如果慾望無限,縱使資產多也感覺貧窮。
錢很重要,但前提是滿足基本生活後,再追求平衡。
反思三種情境:
- 入不敷支時:多賺錢會讓你更快樂;
- 生活無憂卻不快樂時,再多錢也不會幫到什麼;
- 生活無憂以及已快樂時,更多金錢也不會帶來更多幸福。
最後就是:避免比較心態,聚焦已擁有的一切。
作者強調,這五種財富需視人生階段動態調整:20 歲可能多追求金錢,30 歲則調高社會與身體面向。
實用工具幫你獲得財富
本書不僅為大家提供理論,還提供工具幫助大家獲得真正的財富。
定義角色:
給自己明確身份,作為決策指南。
例如,Netflix 共同創辦人 Marc Randolph 定義自己為「每週二晚陪家人的人」,無論多忙都堅持。
這引導他避開影響家庭的決定。
另一例子:我會每天抽 1 小時陪孩子,確保不因工作忽略家庭。
避免慘勝:
作者借古希臘國王皮洛士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贏了戰爭卻損失慘重。你的事業成功若犧牲健康或關係,就不值得。
因此,你要定期檢視,避免「贏了某些事,輸了其他」。
調整比例:
視階段動態平衡五種財富。
財富選擇不是二元對立,而是漸進調整。你可以按時間、按需要來調整一切。
例如: 20歲較多金錢;30歲更多心理和社會。
總之,不要只有一項,而是5 個地方都要重視。
反思慾望:
財務公式強調減去慾望。列出已擁有的事物,避免比較心態。哈佛研究佐證:慾望增長快於資產,就永遠不滿足。
–
這就是我這個星期想為大家分享的書:《人生的5種財富》。
透過這本書,大家可以重新了解到「真正的財富」是什麼以及如何平衡一切,避免作者所指的「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