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成功的關鍵在於付出?《給予》這本書告訴你為何施比受更有力量

「給予」這本書揭示職場成功的秘訣:亞當·格蘭特分析給予者、索取者與互利者的互動模式,透過實證研究和真實案例展示無私付出的力量,教你如何建立強大人脈並穩固長期成就。

文章內容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你好,我是Isaac,

本週,我將為你介紹亞當·格蘭特所著的《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準備翻開新書了嗎?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簡介

《給予》揭示了「給予」的力量。格蘭特分析了三種主要的人際互動風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並探討了它們在職場中如何影響成功與幸福。

他指出給予者往往在職場中取得顯著的成功,不僅提升了自身成就,也帶來了持久的影響力。

書中結合實證研究和案例故事,證明瞭慷慨與無私並非軟弱,而是持續成長的基石。

為什麼這本書值得一讀?

  • 它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顛覆了「唯有競爭才能成功」的傳統觀點。
  • 書中充滿啟發性故事和科學研究,適合渴望自我提升和職場成就的讀者。
  • 它展示了如何透過付出來建構更強大、更有韌性的職場關係。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書籍摘要

本書的核心思想圍繞在「給予」這一行為所帶來的長期效益。

亞當·格蘭特深入分析了「給予者」如何在職場上脫穎而出,並討論了給予者在建立人脈、團隊合作和辨別人才方面的優勢。與此同時,書中也指出,給予並非一味犧牲,而是可以在互惠中創造價值。格蘭特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幫助讀者在保持慷慨的同時,避免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這本書的實用觀點:

  • 給予可以增加你在職場上的影響力和人脈,成為強大而穩固的成功基礎。
  • 在適當的情境下平衡「給予」和「互惠」能最大化回報,避免耗盡自身資源。

本書所展示的案例和研究結果,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付出更多 。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章節亮點:

善有善報:給予的風險與酬賞

在《給予》中,亞當·格蘭特深度探討了「給予者」在職場和生活中面臨的獨特挑戰與潛在的酬賞。

給予者通常以無私的心態對待他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幫助他人。可是,這種慷慨的態度可能帶來兩面刃。

一方面,給予者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和深厚的人脈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面臨著被索取者利用或過度消耗的風險。

格蘭特通過研究各類職場案例發現,給予者的地位在同事眼中通常較高,特別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持續的付出展現自己的價值與能力。這種高度的奉獻精神如果沒有適當的界限,可能會導致生產力下降。以弗林教授的研究為例,在三個月的觀察中,給予者雖然受人尊重,但在產出上往往不如互利者高效,因為他們將時間投入到幫助他人上,壓縮了自己工作的時間​。

儘管如此,成功的給予者也有一套應對策略。他們會選擇在特定情境中適度回應他人的請求,甚至在必要時以「以牙還牙」的方式來應對索取者,這種方法使得他們能夠在保護自我的同時保持慷慨。實際上,給予者的成功在於將「施比受多」與「利人利己」結合,在創造他人價值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和職業發展。

真正的給予並非一味無條件的奉獻,而是懂得在合適的時候適當地設限。格蘭特強調,成功的給予者不僅在職場上表現出色,還能夠透過平衡付出與收穫,構築出一種更具韌性的成功模式。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際互動中,適度的「施比受多」不僅能促進職業成長,也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道

亞當·格蘭特指出,職場上有三種主要的人際互動模式: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

這三類人透過不同方式經營人脈,並最終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

  • 給予者:樂於無償幫助他人
  • 索取者:以個人利益為優先
  • 互利者:則平衡施與受,以「互相回報」為原則​

亞當·雷夫金(Adam Rifkin)是一位典型的給予者,他建立了一個「五分鐘網絡」,專門幫助人們連結新的人脈。

這個網絡的參與者承諾在五分鐘內提供小幫助,不求回報,且不限對象。這種「施比受多」的行為模式,有效擴大了人脈,並建立了廣泛的信任與支持​。在這裡,索取者在這類網絡中面臨挑戰,他們經常從別人處獲取,但卻鮮少回報。久而久之,這種自私的行為會使得他們在人脈網絡中失去信任,並被他人所避。互利者的策略則更具條件性,他們傾向於幫助那些有可能回報自己的人,並基於公平互惠來建構人脈。

因此,互利者的人脈通常較小且穩定,因為他們的每一次付出都必須考慮回報的可能​。

這三種互動模式各具優勢與挑戰,格蘭特指出,給予者最容易在初期遭遇挫折,卻在長期內成為最受信賴的對象。透過構築人脈時不求立即回報,給予者最終能夠在需要時獲得回應,而這樣的回報往往來自於不求回報的付出。

維持給予動力的藝術:要衝勁,不要疲乏

在《給予》的這一章中,亞當·格蘭特揭示了「給予者」如何在長期付出中避免疲乏,並保持持續的動力。

研究指出,給予者雖然傾向於幫助他人,然而這種無條件的奉獻若無適當界限,容易導致倦怠和精力耗盡。為了突破這一困境,格蘭特介紹了「利人利己型」的給予方式,即在幫助他人時不犧牲自身的需求,而是適度控制時間與精力的投入。

一項針對醫療人員的研究顯示,那些採用無私奉獻的給予者經常感到精疲力盡,而在需要時懂得尋求支持的「利人利己型」給予者則展現出更強的韌性。他們在職場中更願意接受他人幫助,並積極建立互助人脈網絡,使得倦怠的比例遠低於索取者和互利者。

「塊狀給予」是利人利己型給予者採用的一種策略。

他們將幫助他人的時間集中在某些時段,避免因為隨時待命而影響個人工作。例如,一位教授建議工程師在固定的安靜時段不被打擾,集中精神處理自身工作,而其他時間則專注於提供協助。

這種方法讓工程師在保持生產力的同時,能有效地幫助他。

此外,跨情境的給予也能幫助給予者維持精力。

像是康芮這位「為美國而教」的教師,她在疲倦時選擇協助不同背景的學生。這樣的轉換讓她在不失去熱情的前提下繼續奉獻,並從新鮮感中汲取力量,使得她的「給予」行為成為一種積極的充電方式。

格蘭特總結道,成功的給予並非毫無節制的付出,而是保持對他人助益的同時懂得維持自我動力。這種平衡不僅讓給予者在職場中更具韌性,也使他們的幫助更長久、更具影響力。

總結

《給予》是亞當·格蘭特對人際互動模式的深度探討,特別是「給予者」在職場中的力量與挑戰。

書中分析了三種類型的人: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揭示了他們不同的互動方式如何影響成功與幸福。給予者往往因無私的付出建立強大的人脈,並在長期內成為最受信賴的對象。

格蘭特也指出,成功的給予者懂得設立界限,以避免被他人利用和過度耗竭。

透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和職場案例,《給予》展示了如何在保持慷慨的同時,穩固自己的成就與影響力。

Share:

More Posts

你的潛力比你想像中大很多(好書推薦: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

《隱性潛能》是一本探討如何發掘和釋放每個人內在潛力的書籍。

作者亞當.格蘭特是沃頓商學院的教授,組織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和受歡迎的演講者。

在這本書中,格蘭特結合了大量研究和生動故事,挑戰了我們對天賦和潛力的傳統看法,並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我們的潛力不取決於我們的起點,而在於我們能走多遠。

喜歡Sparksine的文章嗎?

免費訂閱Sparksine電子報,每星期接收好書推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