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原子習慣》是一本由前國稅局官員小林義崇根據多年審查日本富裕家庭資產與遺產的第一線經驗所撰寫的理財實踐指南。
書中不以抽象方式討論財富,而是以實際案例和國稅局真實數據,拆解出29個「富人養錢法則」,系統性呈現有錢人如何管理金錢、如何花錢、如何投資、如何守財以及如何規避家族糾紛。
每個法則都帶有強烈的「現場觀察」色彩,強調習慣的累積勝過投機取巧,讓一般人能按部就班、具體實踐。
為什麼它值得一讀?
打破有錢人迷思,給出真實理財行為藍圖
書中揭露真正有錢的人並不追求高調消費,也很少迷信一夕致富。
反而,他們對日常開支高度自律,對本金安全極度重視。
這種「節流→穩定本業→規律投資→分散風險→家族規劃」的閉環,讓財富真正積累並安全傳承。這與大眾認知「富人愛炫富」完全不同。
數據與案例說服力強
作者基於國稅局調查,直接引用日本遺產稅資料與數十年觀察,呈現各類職業、不同規模家庭的真實致富模式。
這使書中每個主張都不是「作者的個人意見」,而是大量數據驗證過的結論,避免了坊間理財書常見的「雞湯化」。
本書的三個實用觀點:
每 $1 都要用在刀口上
「請回電話給我。」
作者在稅務調查時,發現富豪為了省掉被動接聽產生的電話費,總是要求回撥。這讓作者深刻體會到:「若連電話費都斤斤計較,不累積財富才奇怪。」
變得富裕的第一層心法:對支出保持近乎苛刻的警覺。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富人與外界對「豪奢」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的日常消費往往樸素而有計畫。
作者列舉多次遺產稅調查經驗:帳面上動輒億計資產的當事人仍穿平價西裝、住普通公寓,甚至在聚餐後細算找回的零錢。
其背後邏輯是:資產滾雪球的前提是「守住每一分流出」。
任何看似微小的長期費用(電話月租、訂閱套餐、品牌溢價),一旦以 10 年、20 年複利衡量,都可能侵蝕本可投入投資的本金。
本書提醒讀者:
1. 定期檢查固定費:
作者建議列清單,比對每月自動扣款,將「用不到、但因麻煩而未取消」的項目逐一砍掉。
2. 先問價值,再問價格:
若物非所值,「再便宜都不買」。這句話直接點破以「折扣」作為購買理由的陷阱。
3. 用高品質取代高頻率:
富豪傾向購買稍貴卻耐用的物品,透過延長使用年限降低單位成本。
靠本業長期穩定賺錢
「其實按摩師和工匠,可能比你想像中富有。」
作者審閱遺產稅資料時,發現許多手藝人憑一門技能默默累積數千萬日圓資產。
絕大多數上億遺產的形成並非源於一夜暴富,而是同一專業持續四十年以上的現金流。
無論是公司職員、公務員、工匠或小店老闆,只要能在本業中維持穩定收入+逐年提升市場價值,便具備長期資本化的基礎。
作者以一位縫紉匠人的帳簿為例:儘管年收僅約 600 萬日圓,但 35 年間從未中斷,兼以固定比例投入定期存款與國內藍籌股,終於在退休時坐擁逾 2 億資產,且無負債。
本節亦強調「主業現金流」與「副業或投資收益」的先後關係:若主業不穩,任何投資等同賭博。
行動指引:
持續增能:
書中提醒「時時提高自己市場價值」,例如考證照、累積作品集、拓展人脈。作者觀察到:技能升級一次,薪資往往呈階梯式跳增,遠勝高風險投資。
本業收入自動分流:
富人將工資或營業收入分為「生活費帳戶」「投資帳戶」「長期儲蓄帳戶」三桶水,先存後花,確保「可投資本金」不被日常開銷蠶食。
抗誘惑機制:
書中多次出現「拒當短線投機者」的提醒。
利用主業產生的閒錢投資長線標的,而非追逐熱門題材。
對讀者而言,若當前工作薪資天花板有限,可考慮橫向轉職或垂直深耕,但前提都是先把現職做到可替代性最低,讓時間成為資產增值的朋友。
借錢是為投資,而非為生活
「當我還是菜鳥國稅局官員時,就對許多富人背負債務這件事感到意外。」
作者發現,富人借款多用於投資性房產或企業併購,而非消費。
書中把「好債」與「壞債」劃出清晰分野:
好債:成本(利息)低於投入標的的長期報酬率,且能產生正現金流,如房租足以支付月供。
壞債:用信用卡循環、預借現金滿足即時消費,利率高且無後續收益。
作者以一位持有多棟出租公寓的業主為例:透過長天期固定利率貸款鎖定 1.2% 成本,租金報酬 4%‑5%,扣除稅費後仍有 2% 現金流差額,再將差額投入償還本金,加速滾動下一筆房產。
此模式本質上是利用 槓桿+正向現金流提前擴大資產。
關鍵風險控管:
利率上升壓力測試:確保利率調升 2 個百分點後仍涵蓋現金流
空置率預估:以平均 10% 空置做保守計算,避免樂觀估算導致周轉不靈
不要為名牌、旅遊刷高利率卡:作者直言,「借錢享樂」是破產前奏
總結
致富原子習慣由前國稅局官員小林義崇撰寫的理財指南。
書中根據他多年審查日本富裕家庭資產的經驗,揭示了29個「富人養錢法則」。
這本書打破了人們對有錢人的迷思,指出真正的富人並非追求高調消費或一夜致富,而是高度自律地管理日常開支、重視本金安全、規律投資、分散風險並進行家族規劃。
文章強調了三個實用觀點:
– 每1塊錢都要用在刀口上:
富人對支出保持近乎苛刻的警覺,即使是微小的長期費用也會仔細衡量。他們會定期檢查固定費用、先問價值再問價格,並傾向於購買高品質而非高頻率的物品以降低單位成本。
– 靠本業長期穩定賺錢:
許多富人的財富並非來自一夜暴富,而是憑藉一門技能或本業持續累積數十年。文章建議讀者持續提升自身市場價值,將本業收入自動分流至「生活費帳戶」、「投資帳戶」和「長期儲蓄帳戶」,並拒絕短線投機。
– 借錢是為投資,而非為生活:
富人借款多用於投資性房產或企業併購等「好債」,這些債務成本低於投入標的的長期報酬率且能產生正向現金流。書中提醒讀者避免為了消費而借高利息的「壞債」,並強調在利用槓桿時需做好風險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