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執行長日記》中學到的3個重點(不怕得罪人、填滿水桶及小心習以為常)

廣告:

每天5分鐘,一年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Spark+每天(週一至週五)為你提供:

▸ 精選書籍的核心內容
▸ 零碎時間的高效學習

立即按此加入,用最小的時間成本,換取最大的改變。

本週,我將為你介紹史蒂文.巴列特所著的《The Diary of A CEO 執行長日記》。

文章內容

閱讀時間 8 分鐘

你好,我是Isaac,

本週,我將為你介紹史蒂文.巴列特所著的《The Diary of A CEO 執行長日記》。

準備翻開新書了嗎?

《執行長日記》簡介

史蒂文.巴列特是知名的英國年輕創業家,在22歲成立數位行銷公司Social Chain,27歲推動公司上市;同時也是舊金山軟體公司ThirdWeb、創新行銷公司Flight Story的共同創辦人。

 

除了豐富的創業、投資與行銷經歷,他還主持廣受英國與歐洲聽眾歡迎的播客節目「The Diary Of A CEO」,並在過去四年,針對全球眾多商業界、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進行了超過700小時的訪談。

透過親身經歷與深度對話,史蒂文見證了高潮和低谷,分析失敗的時刻和成功的模式,並從中淬鍊出一套能應用於任何行業、可供追求卓越成就的人們參考的33條基本法則。

這些關於傑出的法則,主要源於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數個世紀以來的研究,為了進一步驗證,史蒂文針對數以萬計的人進行訪調,當然,也有許多案例或方法來自於他最受歡迎的訪談對象。

本書透過:掌握自我、精通敘事、確立人生哲學、熟習團隊合作,以最簡潔、最有影響力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學習的要義,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為什麼這本書值得一讀?

1. 作者親身經歷與大量訪談為基礎,提供實用洞見

2. 33條基本法則涵蓋成功所需的多個面向

3. 結合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理論與實踐案例

章節亮點:

1. 按正確順序裝滿你的桶子

此法則說明瞭五個決定人類潛能的桶子和充實它們的方法;以及最重要的,我們如何按照正確順序裝滿桶子。

作者通過伊隆·馬斯克的例子,說明瞭成功人士如何裝滿五個關鍵的「桶」:知識、技能、人脈、資源和聲望。

這些桶代表了一個人的全部事業潛力。

作者強調,我們應該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來填滿這些桶子,而不是跳過前面的桶直接追求後面的。

作者分享了自己18歲時的道德困境:是創業致富還是回非洲拯救生命更崇高?

一位精神領袖的回答空桶子倒不出水讓作者醒悟,必須先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他人。

如今作者已經填滿了自己的桶子,擁有了幫助全球數百萬人的能力。

作者還講述了一個年輕員工Richard的故事,警示我們不要為了更高的薪資或頭銜而忽視積累知識和技能。Richard接受了一份遠超其能力的高管職位,結果公司很快破產,他失業後只能重新尋找初級職位。

這個法則提醒我們,穩扎穩打地積累知識和技能,才能在事業中走得更遠。

無論生活有何變動,這樣打下的基礎都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2. 慎防習以為常:提升內容吸引力的關鍵秘訣

在撰寫、演講和製作內容時,如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是一個關鍵問題,這其中的秘訣是許多頂尖的故事講者、行銷人員和創作者不願透露的秘密。

習慣化是一種內建於我們神經系統的機制,幫助我們專注於重要事物,忽略大腦認為不需要注意的資訊。這種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當我們初次進入一個持續發出嗡嗡聲的房間時,可能會覺得很吵,但幾分鐘後,大腦適應了這個聲音,不再需要處理它。這釋放了我們的心智能力,讓我們能夠處理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然而,習慣化也有其缺點。當我們過度使用某些詞語、短語或行動呼籲時,這些訊息會因為大腦的習慣化過濾而被忽略。這就是為什麼在行銷中,重複使用「請按讚和訂閱」這類話語往往效果不佳,因為觀眾的大腦已經對這些話語產生了免疫。

為了突破這種習慣化過濾器,作者在YouTube頻道「執行長日記」中,嘗試了新的行動呼籲方式。與其重複使用「請按讚和訂閱」,他改用「74%的人像你一樣經常收看本頻道但卻並未訂閱」,這樣具體且發人深省的訊息成功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結果,觀看轉換率驚人地成長了430%。

此外,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也在此有所應用。這種效應表明,當我們反覆接觸某個事物時,會對它產生好感。但要注意的是,重複的刺激必須在適當的曝光程度內,才能既新穎又熟悉,吸引大腦的注意力。

總結來說,要製作出吸引注意力的內容,關鍵在於避免使用過度的行銷「壁紙」,即那些因過度使用而失去效果的流行語和短語。相反,應該使用意想不到、非比尋常且語義尚未飽和的語彙,這樣才能突破大腦的習慣化過濾器,讓訊息真正引起注意並獲得理解。

3. 別怕得罪人

這條法則解釋了為什麼激怒一部分人是建立重要品牌不可避免的結果,以及為何「被討厭」意味著你說對了話。

作者觀察到近年來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書名趨向使用粗話,如《管他的》等。

這種做法試圖避免語義飽和,繞過大腦的習慣化過濾器來吸引讀者注意。儘管有爭議,但總體上利大於弊。

作者採訪了美容品牌Dermalogica的創始人Jane Wurwand,她的行銷秘訣就是說些惹毛人的話。她解釋說:「我們必須準備好激怒80%的人,否則就永遠吸引不了20%的人。」

這種策略讓品牌能引發情感反應,佔據主導地位。

不過作者也提醒,所有情感策略都有保存期限。

隨著大腦習慣,效果會逐漸減弱。任何成功的情感訊息最終都會引起模仿,變得普遍,失去獨特性。

這條法則的核心是:不要害怕使用情感強烈、大膽甚至具爭議的營銷方法。

努力引發人們的情感反應,吸引20%的受眾,激怒其餘80%的人,遠比所有人都無動於衷更有價值。

本週學習重點:

– 按正確順序填滿人生的五個桶子:知識、技能、人脈、資源、聲望

– 警惕習慣化,使用新穎的表達方式來吸引注意力

– 不要害怕得罪人,引發情感反應比普遍接受更有價值

希望今天的分享幫到你。

祝有美好的一天

Best

Isaac

Share:

More Posts

《權力的48法則》讀後心得:有時候,最好的存在感,是懂得如何優雅地缺席

HI你好,我是Isaac。 本周想為你推薦:《權力的48法則》 這本書。 這本書我到現在仍然會在英國的書店看到它排在榜首以及被推薦。 這是一本非常強大以及實用的書。透過這本書,你可以幫助自己在「權力的遊戲」中突圍而出或「保護自己」。 我曾經在Youtube影片中介紹過這本書。今天,我再在書中找來了另外一些重點,為大家分享。 以下是本書的一些重點: 權力的法則十六:讓自己變得稀缺 作者在書中舉了大量例子,分別有愛情以及權力。 在愛情的例子中,一個詩人為了體驗離別的感覺,他決定暫時不見自己的戀人。在這個情況下,戀人反而因此而更想念自己、更愛自己。 女生嘗試要求見面並了解事情真相,但卻得不到任何答案。 最後,女生變得更瘋狂,更想接觸到自己的戀人。 在一段時間後,女生終於都放棄了,這一回輪到男性覺得「失去」的痛苦,於是又再更愛對方,兩人最終回復關係,而且關係更勝以往。 這一個故事反映了這一條權力法則的重點:讓自己變得稀缺。 在故事中,男生定時讓自己消失,讓女生體驗失去的感覺,於是更愛對方。 這就是作者認為其中一條重要的法則。 在書中,他分享了一句句子: 「我更喜歡聽到別人對我說:「為何你都不來看我」,而不是你怎麼又來了。」 太常出現在別人的面前,可能會讓人產生煩厭,也可能會讓人覺得你隨手可得。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稀有」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鑽石比石墨更貴重的原因。 這個法則適合在所有場合,更常見在權力和愛情之中。 想要獲得上司重視?不要隨時隨地回應上司的請求、也不要對同事千依百順。偶然出現、偶然消失;想要讓另一半更想念你?偶然慢一點回應訊息、不要回應對方的所有請求。 「一旦眾人對你感到習以為常,無論你再怎麼努力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他們都會不再敬重你。」 為什麼這法則在愛情中很有用? 因為你可以在異性中建立一種神秘感。 所以,你一定要展示出:「你可能會出現,但一旦對方不尊重你,你就會消失。」的狀態。

尷尬不是壞事,它能為你創造優勢(閱讀心得:良性尷尬)

良性尷尬:尷尬不是壞事,它能為你創造優勢》是由職場表現專家亨娜.普萊爾所著的一本極具啟發性的作品。

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將尷尬這種普遍存在的情緒轉化為個人和職業成功的強大動力。

這本書挑戰了我們對尷尬的傳統看法,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尷尬不是需要避免的缺點,而是可以刻意培養的優勢。

喜歡Sparksine的文章嗎?

免費訂閱Sparksine電子報,每星期接收好書推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