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智能手機時代的代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真相(好書推薦:失控的焦慮世代)

文章內容

你好,我是Sparksine的Isaac。

今個星期想為大家推薦這本書:《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這本書分析了不同的研究以及社會趨勢,解釋在這個年代裡的青年人越來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作為一位新手爸爸,在讀這本書時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方便」而錯過讓孩子「體驗」的機會。作者認為,手機時代以及安全主義令到這一代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手機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小孩的心理。

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下一代跟手機兩者的關係。

智能手機時代的困境

在閱讀這一本書時,有一些數據很值得一讀:

從 2010 年至 2018 年,焦慮症增長了 134%,抑鬱症增長了 106%

這一問題主要影響的是 Z 世代,部分涉及年輕的千禧一代。2012 年之前,四個年齡組的焦慮水平並無明顯趨勢,但自 2014 年 Z 世代開始進入的最年輕組,焦慮水平迅速攀升,次年長組(主要是千禧一代)也有所上升,而 X 世代和嬰兒潮一代則相對平穩。

在2010年到2020年,18-25歲年齡人士的焦慮症發生率增長了139%。

焦慮作為當今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與恐懼有所不同。

恐懼是對即時威脅的反應,而焦慮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在適度情況下,它們是正常的,但過度則會演變為障礙。

智能手機的普及是導致這一變化的關鍵因素。自 2007 年推出以來,智能手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其普及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通信技術。

2010 年代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卻使女孩的心理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男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青少年擁有智能手機後,在虛擬世界的時間大幅增加。2015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擁有社交媒體帳戶的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約兩小時,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媒體上花費近七小時。到 2022 年,「幾乎一直在線」的青少年比例從 2015 年的 25% 上升至 46%,這表明即使在現實世界中,他們的注意力也很大程度上被社交元宇宙所吸引。

2010 年至 2015 年期間,美國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大量轉移到智能手機上。作者認為,這一童年的 「大轉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原因。

Z 世代首當其衝,女孩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但男孩也未能幸免。這一問題並非美國獨有,在多個國家均有體現。

擺脫智能手機的束縛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智能手機深刻改變了孩子的生活,但也帶來了成長的隱憂。

孩子的大腦發育在早期快速進行,童年更是學習和社交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自由玩耍,像奔跑、捉迷藏等活動,能鍛煉身體並發展自我管理和社交技巧。然而,智能手機正無情地侵占孩子的時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沉迷,卻忽略了真實的互動和探索。

孩子與人同步和協調的需求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例如模仿表情和簡單的互動遊戲。

這些活動不僅促進情感連結,還培養了協作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透過唱歌、跳繩等活動深化人際關係,但智能手機的干擾,讓許多親子互動和情感交流流於表面。即使是社交媒體,也僅帶來淺層連結,讓孩子更加孤獨。

作者認為:家長應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更多面對面互動,鼓勵他們參與戶外活動和真實社交關係。學校和社區也應提供有益活動,引導孩子遠離屏幕,重拾快樂的童年。孩子是未來,保護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青春期轉型受阻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青春期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若孩子在青春期經常從事射箭、繪畫、玩電子遊戲或使用社交媒體等活動,且這些活動能帶來成就感,便會引發大腦的持久結構性改變,使其成年後具有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但是,現代社會存在一些因素阻礙了孩子青春期的正常轉型。

  1. 安全主義

自 20 世紀 80 年代起,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父母和學校出於對孩子安全的過度擔憂,禁止了許多可能帶來風險的活動,無論是身體受傷風險還是情感痛苦風險。

這使得孩子無法獲得足夠多樣的現實世界經驗和挑戰,而孩子的成長其實需要適度的恐懼、衝突和排斥來鍛煉心理韌性。

  1. 智能手機

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 「經驗阻礙器」。它就佔據了孩子大量時間,擠壓了其他活動的空間。

孩子每天花費數小時沉浸在屏幕世界,手指不停滑動,卻忽略了屏幕之外的真實生活。

與面對面交流相比,通過文本和表情符號交流無法充分刺激大腦發育社交技能的區域。孩子在虛擬世界的社交互動過多,必然會影響其成年後在現實世界中的社交能力。

在過去的美國,13 歲孩子被認為可以在無父母陪同的情況下看 PG – 13 級的電影;16 歲大多數州允許孩子駕車,獲得更多獨立經驗;18 歲被視為成年,可合法進入酒吧、購買酒類、投票等,高中畢業也通常在這個年齡段,意味著向成年邁出一大步。

但隨著生活向虛擬世界轉移,年齡的重要性在線上世界逐漸淡化。

青春期女孩的脆弱

根據2014年的一項調查,將近三分之一的女孩每週花超過20個小時在社交媒體上,這一比例是男性青少年的兩倍。

女性的高共情能力與對社交關係的重視,使她們更容易依賴社交媒體來維繫自我價值。這種心理結構也讓她們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變得尤其脆弱。

在英國的一項研究中,女孩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越多,患抑鬱症的風險就越高。

重度用戶中,高達40%的女孩面臨憂鬱症的困擾。海特的研究揭示了三大原因:

  1. 女性在青春期對自我價值的迷茫

容貌與身材焦慮讓她們崇拜社交媒體上的完美形象,並因此對自身產生不滿。

  1. 女性在解決矛盾時更傾向於利用社交關係進行攻擊

比如孤立對方或散播流言,這種現象在社交媒體上尤為突出。

負面情緒在網絡中的快速傳播

這讓讓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感染,進一步加劇心理壓力。

這些現象表明,社交媒體雖為青春期女孩提供了表達與連結的空間,但同時也成為傷害自尊和心理健康的溫床。

男孩的成長困境:被虛擬世界困住的現實缺失

數位時代的到來也讓男孩的成長陷入挑戰。

從冒險精神旺盛的孩子,到沉迷於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色情內容的少年,因為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失衡,讓男孩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劇,孤獨感上升。

調查顯示,男孩的抑鬱、焦慮和自殺率自2010年代起顯著上升。

安全主義限制了男孩的戶外活動,網絡遊戲和社交媒體則填補了空白。

長期依賴虛擬世界使他們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錯失社交與冒險的真實體驗。與此同時,教育和就業環境的改變也讓男孩感到被邊緣化。

缺乏積極榜樣的引導,更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成就感。

此外,虛擬世界的誘惑讓許多年輕男性成為「啃老族」或「隱居族」,逃避現實,沉迷遊戲與網絡,而失去對現實世界的適應能力。

要幫助男孩走出這場虛擬迷航,社會需要提供正面的引導,包括鼓勵戶外活動、建立積極榜樣,以及幫助他們在現實中找到意義與價值。

總結

《失控的焦慮世代》探討了智能手機時代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強調社交媒體和安全主義如何讓 Z 世代特別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問題。

研究數據顯示,自 2010 年代起,青少年心理問題激增,尤其是女孩因社交媒體的影響而變得更加脆弱,男孩則陷入虛擬世界的困境中,缺乏現實生活的成就感與冒險精神。

書中指出,家長需減少使用手機,增強與孩子的真實互動;同時,社會應提供更多戶外活動和正面榜樣,引導青少年遠離過度依賴科技,重拾心理健康與真實生活的價值感。

Share:

More Posts

把時間買回來》書評

《把時間買回來》書評:創業者的時間管理聖經 | 丹·馬特爾經典解析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內容簡介 丹·馬特爾(Dan Martell)的《把時間買回來:從混亂中解脫,重建自由與成長》是一本專為創業者設計的實用指南。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有效的時間管理,讓創業者擺脫無休止的忙碌,建立一個讓人熱愛的事業和生活模式。 作者以自身的創業經驗為基礎,提出了「回購原則」(Buyback Principle),強調通過系統性地審視時間與精力,將工作聚焦於高價值的活動,從而實現自由與成長的雙贏局面。 為何這本書值得一讀? 時間管理的關鍵策略 在創業的道路上,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 作者丹·馬特爾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花了多少時間工作,而在於你如何明智地分配時間。他提出了「回購原則」,即用資源換取時間,將時間投入到能產生最大價值的活動中。 突破「痛苦線」:從疲憊到自由 什麼是「痛苦線」? 「痛苦線」(Pain Line)是創業者在業務成長到一定階段時面臨的關鍵挑戰。隨著工作量的增加,時間和精力日益被消耗,導致壓力和疲憊感累積,甚至影響家庭和健康。 如何突破痛苦線? 丹·馬特爾認為,解決痛苦線的關鍵在於改變思維模式: Stuart 的案例:從崩潰到重建自由 Stuart 是一名年輕的創業者,他的公司在短短幾年內成長到擁有十名員工和超過 64 萬活躍用戶。 然而,他過度依賴自己完成所有事情,從會計到寫程式,甚至安排自己的旅行與會議。他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做好這些事」,但這種心態最終將他推向了崩潰邊緣。 在一次旅行中,他在公園裡突然感到心悸和呼吸困難,第一次經歷了嚴重的恐慌症狀。

喜歡Sparksine的文章嗎?

免費訂閱Sparksine電子報,每星期接收好書推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30天閱讀挑戰

想在2024年建立閱讀習慣?
想閱讀不能錯過的好書?

立即參加Sparksine 30天閱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