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則改變你人生的好書精華
(2023年一次閱讀21本書)
這5年來,我閱讀了數百本書。大部分書本都太厚、太多字。
我把書中某些重點內容摘錄下來,幫助自己重溫。以下是50則我認為值得大家一讀的好書精華。希望幫到我的好書也能幫到大家。
這些書我覺得值得大家詳細閱讀。
本文將會為大家分享:
.如何建立好習慣的方法
.如何在今年變得更愉快
.如何提升溝通技巧
.什麼是斜槓青年?
這5年來,我閱讀了數百本書。大部分書本都太厚、太多字。
我把書中某些重點內容摘錄下來,幫助自己重溫。以下是50則我認為值得大家一讀的好書精華。希望幫到我的好書也能幫到大家。
這些書我覺得值得大家詳細閱讀。
本文將會為大家分享:
.如何建立好習慣的方法
.如何在今年變得更愉快
.如何提升溝通技巧
.什麼是斜槓青年?
本文將會為大家分享以下好書:
1. 原子習慣
2.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我相信這兩本書必定可以幫助大家在今年建立好習慣、改變壞習慣。
《原子習慣》一書探討了行為上的微小變化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觀點。本書提供了一個建立好習慣和打破壞習慣的框架,並強調了重復和一致性在形成習慣中的作用。
作者James Clear強調設定明確的目標和創造支持你的理想行為的環境的重要性。通過做出小的改變並堅持,你可以逐漸建立起良好的習慣,從而使你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建立新的習慣可能是困難的,但通過瞭解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並使用改變環境和建立實施意圖等策略,你可以更容易堅持好習慣,避免壞習慣。
研究表明,只要改變環境,你便能更容易按照你的意圖行動。
如果你正在努力建立一個新的習慣,試著讓習慣提示更加明顯,例如把健康蔬菜放在你看見的地方,提醒你要食蔬菜。另外,把提示跟一個行動產生關連,就能令到行動更容易實踐。例如:看到跑步衣服,就要換上衣服並出門跑步。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一個例子:一個工程師想要很喜歡看Netflix。為了幫助自己減肥,他把看Netflix跟做運動連在一起,每當看Netflix時就踏單車。
想要建立新習慣,就要把新習慣變得非常容易執行。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叫做兩分鐘法則的方法,使建立習慣變得更簡單易行。
兩分鐘法則指出,任何行為都可以被分解成一個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的習慣。通過使一個習慣容易開始,你更有可能堅持下去,並逐漸將其培養成一個更大的習慣。
例如,如果你想多讀書,就從承諾每天只讀兩頁開始。一旦你開始了,你就更有可能繼續下去。同樣地,如果你想跑馬拉松,從每天簡單地穿上跑步裝備開始。這個小步驟將使你的跑步習慣更容易開始。
通過使習慣變得容易開始,你可以逐漸將它們培養成更大的習慣,使你的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習慣堆疊的公式如下:「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做新習慣。」
習慣堆疊把新習慣跟舊習慣連在一起。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舊有的習慣變成一種提示,提示我們進行下一個新習慣。這個方法提供了清晰的提示(舊習慣)以及具體行動(新習慣)。清晰以及具體能幫助我們建立新習慣。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習慣堆疊公式如下:
吃完早餐回家閱讀15分鐘後(舊習慣),進行10分鐘的冥想練習(新習慣)。
我每天都會吃早餐並進行15分鐘的閱讀,這是我日常生活的習慣。然後,我把這個習慣跟冥想練習連結了。因此,只要我有吃早餐並閱讀15分鐘,我便能進行冥想。
如何使用習慣堆疊?
使用習慣堆疊的方法就是把「舊習慣」跟「新習慣」連結,找出你每天都會做的習慣,再將你想完成的新習慣跟舊習慣連結。
如果你想建立閱讀習慣,可以找出你每天都做的事情,例如:一個人吃早餐、如廁、起床梳洗後。將閱讀15分鐘跟這些習慣連結,你將會更容易建立新習慣。
我個人另一個應用習慣堆疊的例子,就是寫「晨間筆記」。每天,我都會花5分鐘時間寫感恩筆記。我把寫感恩筆記設定在:打開電腦工作前。因為我每天都會打開電腦工作(舊習慣),所以我把寫感恩筆記跟這個舊習慣連結,幫助我建立寫筆記的習慣。
為什麼吃零食那麼容易?因為吃零食後我們可以得到即時滿足,人們很容易建立吃零食的習慣。
想要建立新習慣,我們也需要把習慣變得吸引。通過在好習慣上附加即時的滿足感,我們可以使它們更有吸引力,新習慣越吸引,堅持就越容易。
例如,如果你想少在外面吃飯,多做飯,就開一個儲蓄賬戶,每次在家中煮飯就把錢轉到裡面。這種直接的獎勵會使你更有信心堅持你的新習慣。這個方法的關鍵是要找到使好習慣立即得到滿足的方法,以克服我們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長期利益的自然傾向。
為了幫助你堅持新習慣,你可以使用習慣追蹤和習慣承諾。
習慣追蹤包括對你的習慣進行記錄,例如使用日曆或日記來記錄你的進度。記錄本身就可以令人滿意、並且可以幫助你保持動力。而習慣承諾則包括向別人作出承諾,如果不堅持你的習慣,會有具體的後果。例如:始果你想堅持每天早上5時起床,就在Twitter或社交媒體上宣布如果沒有在5時起床並把自動排程的貼文刪除,你將會給首位留言者$10美金。
通過使用這些策略,你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使你的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去。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版:按此
透高這本書,你將了解到習慣的心理和神經學基礎,以及了解這些過程如何幫助你克服壞習慣和培養好習慣。
本書還將介紹一個黃金法則,一個創造和保持新習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生活。
本書描述了一個患有「咬指甲」習慣的女生去解釋這個黃金法則。
心理醫生詢問女生咬指甲會有什麼感覺,也就是為什麼她想咬指甲以及這個行為能為她帶來什麼獎勵。然後,醫生叫她,每當想咬指甲時就用記錄卡記下。
接著,醫生教她一個叫做「競爭反應」的方法。每當她感到指尖不自在時,就立即將手插進袋裡或腿下,或者抓起一支鉛筆或其他任何東西,使得自己沒法將手指伸進嘴裡。
之後,女生要再找一些能迅速獲得實質性刺激的事情來做,比如說摩擦手臂,或在桌子上敲指關節,只要能迅速產生實質性反應的事。
最後,這位女生成巧戒掉了咬手指。
這就是改變的黃金法則:了解自己壞習慣的暗示以及回報,然後透過另一個習慣取代舊習慣。假設你想停止吃垃圾食品。你可以把吃垃圾食品換成去散步。因為此時你將無法吃到垃圾食品,而且散步也能為你提供樂趣。
以下是四個具體步驟:
按照這個方法,你將能夠打破任何習慣,用一個新的、更健康的習慣來取代它。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版:按此
本文將會為大家分享以下好書:
書本《刻意練習的精準話術》為大家介紹了很多實用的溝通技巧,幫助大家建立一種「有意識」的交流溝通模式。
和朋友溝通時產生冷場絕對是一個讓人尷尬的場合。本書為讀者們介紹了一個簡單又即時的方法,讓你減低這個情況發生的機會。
在溝通過程中出現冷場通常是源自於雙方的話題無法延伸。
有時候,我們不應勉強自己去產生更多的話題以及和對方談話。但是,和對方繼續交談能加深雙方的認識,也可以互相了解。因此,兩者各有好處,視乎我們如何選擇。
如果想繼續和對方有更深入步的對話,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先看原文:
我會向里奧提出簡單的問題:「里奧,你今天是開車來的嗎?」
里奧通常只會說「是的」,隨即便調轉目光。
我會讓他將這種回答改成「是的,我是開車來的」,並通過一系列簡單的問題,訓練他使用「是」或者「不是」做出更禮貌的回應。
今天下雨了嗎? 「沒有,今天沒下雨。」
今天上午堵車嗎?「是的,很堵。」
你的狗狗跟你過來了嗎?「沒有,它沒跟我過來。」
注意,里奧必須照搬對方的話,才能使這種模式奏效。但和下一個步驟相比——讓他對別人變得更坦率——這已經算是簡單的了。
我讓里奧在這種回應中加入一個完整句子,從而更坦率地提供’新的信息‘。
「你把狗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嗎?」「不,我沒那麼做。我委託別人下午把帶到花園遛一遛。」
「你這是新髮型嗎?」「是的,是新髮型。我母親說我看上去有點兒還遢。」
你能夠看出當你透露更多的生活細節時,對話機會是如何顯著增加的嗎?
《刻意練習的精準話術》
從以上的引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在向對方問一句關注的問題時,得到只有兩個字的回應時,提問者會感覺到對方好像不想跟自己對話而放棄跟對方進一步交流。
以上情況給我們兩個應用層面:
筆者上星期跟兩位好朋友出來食飯,因為太久沒有見的關係,大家好像總是有好多不同的話題,怎麼聊都繼續有話題,十分享受。 事後回想一下,我發覺無論是我或是對方,雙方在互相問候或回答時都會在回答後補上很多相關的細節,這令到大家在對話時能夠產生很多的話題而不斷地聊下去。
「最近跟女友去了哪裡?」
「沒有啊,都是跟平常一樣,看看戲或去去街。你懂的,這個城市都沒有太多活動可以做啊。」
「對啊,我也擔心之後沒有事可以做⋯⋯」
「想去郊外嗎? 我之前剛去了⋯⋯」
就是這樣簡單的回應對方,我們便能避免成為話題終結者了。
使溝通變得更順暢的溝通方法:
在跟朋友溝通時找不到話題?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和對方溝通時有沒有把對話的大門關上。
冷場的出現未必因為缺乏話題,有時可能是我們沒有注意到一些聊天的細節。溝通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令雙方感到舒服。一個冷淡的回應有時可能會錯誤地向對方提出了自己並不想延續對話的訊號。
閱讀本書:
閱讀原書(Amazon):按此
哈佛這樣教談判力這本書將會為大家分享大量和「談判」有關的實用概念和技巧。
本書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談判不是一個你贏我輸或我輸你贏的憶賽。以競爭心態出發的談判註定會出現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建議我們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實現共贏。
設定底線保護自己
「當所有天平都倒向對方時,沒有一種談判模式能保證成功。沒有一本園藝書能教你怎樣在沙漠中種睡蓮,如何在沼澤中種仙人掌。」
「談判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解決實質性問題;第二個層次往往比較含蓄,它關註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程序。」
你的袋裡有$100,你想買一件價值$1000的產品。運用作者所分享的談判方法,我們有可能用$100買到產品嗎?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
「當所有天平都倒向對方時,沒有一種談判模式能保證成功。沒有一本園藝書能教你怎樣在沙漠中種睡蓮,如何在沼澤中種仙人掌。」
在每一個談判中都有一些無法改變的現實。而最好的結果都應符合兩個目標,第一就是「保護自己,使自己不會出現太大的損失」第二是「讓你手上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上述的例子中,買賣雙方很難達成交易,因為價格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這並不是一場公平談判。
因此,在上述的談判中,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保護自己以及資源運用。
為什麼要保護自己?因為談判處於極端的狀況時,我們很容易會作出了一些令自己損失的決定。
從上述購物的例子,賣家可能十分強勢而你也十分喜歡那件產品。儘管你能透過信用卡付款,但你也應該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例如設定願意支付的最高價。
這個簡單的舉動能幫助你在壓力以及緊張的情況下避免付上過高的代價。
「總之,確定底線避免了你接受一個非常糟的協議」
除了保護自己外,我們需要準備好一個替代方案。
繼續剛才購物的例子,買家可能會因為定價過高而買了太貴的產品。這時,底線能保護他購買太貴的東西。但是,他仍然買不到心儀的產品。替代方案能幫助他更有機會買到產品。例如,該買家的替代方案可以是「尋找另一位賣家」。透過替代方案,談判中較弱勢的一方也能有決策權。
三個步驟訂訂製你的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尋找工作,你正在考慮是否接受甲公司的聘請,但它的薪金,你感到不滿。由於公司有權決定一切,你正在處於談判的弱勢。因此,避免因為沒有選擇而接受一份薪金不合的工作,你正在思考一個替代方案。
首先,思考你需所要採取的措施。假設甲公司不提高薪金的話,你會做些什麼?繼續尋找下一份工作、到其他地方以及創業也可以是可行的措施。
接著,你需要完善你的想法。假設你的替代方案是創業,你需要做資料搜集、執行你的創業計劃以實現這個計劃。
最後,選出一個最佳方案。假設甲公司不為你提供滿意的薪金,你的下一步就是執行最佳的替代方案。
當你能找到你的替代方案後,和甲公司的談判便能更有優勢。因為你能中隨時終止談判,毋須接受不公平以及不合理的條款。
什麼是「原則談判」?
「在「哈佛談判項目」中,我們針對立場式談判發展了一種新的選擇方案:一種旨在通過有效和友好的方式取得最明智結果的談判方法,我們稱之為「原則談判」或者依據原則進行談判。」
「立場式談判的一個弊端在於談判者本應滿足各自的潛在利益,而實際上卻把精力集中在各自的立場上。」
「談判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解決實質性問題;第二個層次往往比較含蓄,它關註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程序。」
如果人們覺得你已經理解了他們,他們就會更好地傾聽。
談判中,我們面對的是人,只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建立一套以人為本的腳本,談判自然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談判不是要贏,而是要共同解決問題
如果你想讓對方欣賞你的興趣愛好,首先要表現出你欣賞他們的興趣愛好。
以對方的眼光看待問題,儘管可能會很困難,但這種能力是談判人員所能擁有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談判前,我們的腦海中需要緊記一個事實,和我們傾談的都是人,對方跟我們有相同的感受以及想法。如果你在遇到不公平時會感到憤怒,那麼對方也會討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請不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遇到的事情。談判時,請不要假設對方是理性的,每人都會有情緒,我們覺得沒有問題的請求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在談判時請不要忘記情緒的存在。
很多人把談判看待成一場比賽,只有一方可以在談判中獲勝。事實上,這個想法是錯的,在任何談判中,我們都要把其看待成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會議,談判雙方正在就各自己的問題進行商討。
舉例來說,在一場商務會議中,買賣雙方正在就產品的價錢進行談判。賣方希望實現利潤最大化而買方則希望能以最便宜的價錢來買得產品。這個時候,如果把談判看成比賽的話,就只會有一方能賺錢,而另一方卻會買貴/賣便宜了。這樣,有其中一方一定會損害了自己的公司的利益,最後談判便會因此而告吹。
但是,如果以共同解決問題的模式,買方和賣方應互相討論以得出一個雙方最能負擔而且有得益的價錢。這樣既能避免在傾談過程中出現爭執,又能確保雙方也能獲益。完全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懂得觀察人可以為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好處,例如改善人際以及獲得機會。
《人類使用指南》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人類觀察專家。在書中,她會透過6大章節向我們介紹能幫助我們了解面前的人在想些什麼以及為什麼會做某事情的實用技巧。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觀察人的三大步驟,三步驟分別是:
外表是了解一個人的最佳方法,而服飾是觀察外表的第一步。以下是作者分享服飾以及性格的重點:
從以上的數個外表之中,我們就可以大概了解一個人的大概。例如看到一個人所使用的裝飾品就可以了解他/她是否一個重視個性的人。
除了從外表觀察一個人以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別人的動作、霸佔的空間去了解一個人。作者在書中分享了根據坐姿了解一個人的技巧,其原理就是:當一個人緊張起來,就會無意識用力。所以,根據一個人的用力情況,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以下是四大常見的姿勢分類。
從以上四種坐立姿勢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的心情以及狀態。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版:按此
心理學的一個吸引之處在於它的實用性非常高,透過不同的心理學技巧,我們能進一步地強化自己的人際關係。行為暗示心理學這本書教會你快速、直覺與精準讀出暗藏的情緒心機,並做出最佳反應與正確決定。
如果你有讀過《FBI教你讀心術》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時人們的內心想法都不是透過語言表達,他們會以肢體動作等不同的微小部份透露出自己的想法。
本書的內容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作者是日本人,其切入點相對適合亞州人。
偶而有些小缺點,反而更使人喜歡
想知道如何使人對你放下戒心嗎?其中一個簡單的做法就是善用「出醜效應」。出醜效應是指在別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一些小缺點。這些小缺點可以簡單如突然發呆、忘記某些東西或穿錯衣服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犯錯呢?這樣不會給人一個「不專業」的形象嗎?
作者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位在人面前表現完美的人的確是十分專業。但是,這種專業可能會阻礙他人表現自己的內心想法,因為他們會感到緊張。
相反,在人們面前應用出醜效應會令人覺得面前的這個人其實跟自己一樣有缺點以及會出錯。於是,他們害怕犯錯或說錯話的恐懼感便會下降,變得更敢於說出內心說話。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評論家在跟時任澳洲副總理安東尼在節目對話前,因為忘記了拉褲鏈而引得安東尼大笑。最後兩人在節目中開始了深入又有意義的對談。兩人只是初次見面,但卻能快速破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出醜效應。
出醜效應能令人大大地減低緊張感,而緊張感會阻止人們說出內心說話。
請各位切記,不可以將對方用詞的表面意思照單全收,必須認真聽取對方背後的真正本意。
現實並沒有一個能適用於所有場合的方案去解讀別人的真實想法。但是,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推介了一些基礎以及觀念。
首先,什麼是話中有話?
話中有話是指人們在說出一句句子時,其實際意思跟字面所表達的意思並不相同。
為什麼我們需要解讀話中有話的意思?在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中,我們並不會說出內心的一切,我們總希望以一個更繞彎的方式去表現出心中的想法,目的是為他人提供一個下台階或表現禮貌。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地解讀句子背後的意思,避免自己得罪他人或在別人的心中留下壞印象。
舉例來說,一位受歡迎的男士非常懂得詮釋異性的內心想法。當一位女士問:「你熱嗎?」其意思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男士是否感到熱,其意思可能是:「我現在有點熱,你可以開冷氣嗎?」或「我現在有點冷,你可以借我你的衣服嗎?」
為了正確地解讀內心說話,我們需要細心地留意情境、對方的語氣以及真正的心思。
為了能夠得知對方真正的心裡話必須略施小計,這時最能派上用場的技巧便是「假設語氣」
如前文所述,人們對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總是有著或多或少的抗拒。在被問及自己的內心想法時,我們總是會含糊地回答。因為我們不想在別人面前表現太多自我,避免受騙。
這個情況在銷售時特別常見。當我們走進一家店鋪時,銷售員會詢問我們的想法以及想找些什麼。很多時客人都是回答:我先看看。
經驗豐富的銷售員在面對這些情況時,他們懂得發問更多問題,希望能進一步降低客人的戒心,了解更多客人的需要。但是,一些更出色的銷售員卻會應用「假設式語氣」的方式去吸引對方。
假設式語氣是指在提問前加入假設句子在問題前面。例如:「假設你能實現三個願望,什麼願望也可以,你會想實現哪個願望?」對比起:「給你實現三個願望,你想實現哪一個?」前者比後者更能吸引對方說出真實的想法。
因此,如果我們想更容易地吸引別人說出內心想法,不妨透過假設性提問。
閱讀本書:
本章節將會為大家推薦以下書本:
為什麼做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能賺錢;有些人卻會出現虧損?因為財富除了和投資表現有關之外,還跟很多額外的因素需要相關,運氣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財富,除了投資方法以外,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本書的作者《摩根.豪瑟 Morgan Housel》這樣說:
「賺錢跟你有多聰明沒有關係。更重要的是你看待財富的行為,而行為是很難學習的,即使對於聰明人來說。」
在「致富心態」這本書中,他分享了20個跟財富相關的錯誤行為或錯誤概念,幫助讀者們了解一些常見的錯誤行為。嘗試學習以及累積財富。
比爾・蓋茨是世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微軟的創辦人,蓋茨的故事感染了很多的人,令很多人踏上了成為一位「創業/企業家」,他是很多人的模彷對象。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你無法像蓋茨一樣成功,因為他的成功某程度歸因於他的「運氣」,你相信嗎?
比爾・蓋茨是一位幸運的人,他非常聰明勤奮,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對電腦有一種連大多數受過訓練主管也無法理解的願景,他很幸運,能夠在湖畔學校上學,這家學校是當年少數擁有電腦的學校。在那裡,蓋茨能夠學習使用電腦以及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夥伴Paul Allen,Paul在將來成為了他的合夥人。
以下是一些相關數字:
1968年,全球有大約3億位高中生。
在美國,1968年的高中生人口是1800萬。
當年,華盛頓州有大約27萬的高中生,有大約10萬的高中生住在西雅圖。
在1968年,湖畔學校只有300位高中學生。
在當年,大約每100萬位高中學生只有1人有機會入讀擁有「電腦」的學校。
當然,蓋茨是一位勤力,有遠見而且聰明的學生。他的能力當然對他的成功有幫助。但是,從以上數字我們也可以得知:蓋茨的成功,有若干百分比需要歸因於他的運氣。有機會在一家擁有電腦的學校就讀,而且能認識到與他同樣對電腦感興趣的Paul Allen,對於他的成功有莫大的幫助。
作者在書中舉了另一個和蓋茨有關的例子去說明運氣與風險的重要性。
當時,除了Paul Allen以及蓋茨外,兩人還有一位共同朋友-依雲。依雲是蓋茨的好朋友,蓋茨認為依雲是全班最聰明的學生,兩人曾一起合作為學校編寫程式,而且兩人對於電腦有相同的「遠見」。蓋茨十分肯定,兩人能一起畢業、一起上大學並一起開創公司。可惜,這件事情最終並沒有發生。因為依雲在一次高中畢業前的一個登山意外中離世。
在高中年紀,死於登山意外的機會也大約是100萬分之1。
百萬分之一的運氣發生在蓋茨身上,而百萬分之一的不幸卻發生在依雲身上。同樣的機率,為兩人帶來了不同的結局。
當評判自己時,將成功歸於運氣會讓人喪失信心,無法接受。因此,很多和運氣有關的描述都會被下意識地忽略。當你能意識到運氣與風險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之中,你就會發現,事情並非會像我們想像般的好,也不會像我們想像般壞。
舉例來說,你買了一檔股票。5年後,這檔股票沒有升,也沒有跌,價格維持在你原先買進位置附近。根據這個結果,你能總結自己的這一個決定是對還是錯嗎?不一定。因為你有可能下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但你的決定有可能是80%機會使你賺錢,20%機會使你出現損失或損益兩平。巧合地,你的決定剛好發生在20%的部份。現實中有很多的失敗都是機率的錯誤而不是決定上的錯誤。
「壞結果並不一定源於決定」。反之亦然。
本章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教導我們:少關注具體的個人個案例研究,多關注廣泛的模式。研究某一位成功人士是危險的,因為焦點往往會落在極端的個人身上。當成功時,請意識到事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好。當你失敗時,不要認為你的決定很糟糕,因為有時它們只是反映了風險的無情現實。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這本書的標題十分吸引,直接就說出了所有企業家都想實現的目標:賺錢。有些人覺得賺錢很容易,也有些人覺得賺錢很困難。而作者約翰.瓦瑞勞則告訴大家:其實不難。
這本書的作者約翰.瓦瑞勞在中小企業市場上打滾二十年以上,每年都會為各大公司舉行研討會,分享中小企的行銷心得。在書中,作者為大家分享了17個技巧,幫助每一位想在創業上成功的朋友賺錢。
以下是本書《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的兩個實用重點:
如果你想所有事情都做好,那麼你將會變得一事無成。
一間好的公司需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好,而且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起一間專門食日本拉麵的餐廳,一家什麼都有賣的餐廳在可取代性上會較前者差。
創業者需要避免太貪心,不要試圖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當一間公司能專門在一件事情上,別人當你是專家的機會率也會較高,當有相關的需求時,考慮你的需求也會較高。
如果你的收入來自某大客戶,你就把公司置身在一個危險的情況之中。
因為當該公司出現問題時,你的公司也會隨之而出現問題,現金流也會出現問題。你可能會因而無法繳交租金、發放工資等。
另外,如果你只依靠單一客戶,公司的議價能力也會降低。因為客戶可以說:「我找別家好了。」然後你就會損失了一大筆資金。因此,你將無法提升價格以應付成本問題。最後,為了避免得罪客人,你要滿足客戶需求而令員工不滿。例如客戶要求你在周一完成工作。但是,時間已經是周末了。在無可奈何下,你只能要求同事加班。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在一人公司這本書中,作者保羅為大家介紹了一些建立一人公司的方法與技巧。
一人公司是指由一個人經營的小企業或獨資企業。這個公司可能有一些自由職業者或僱員,但業務是小規模和可管理的。其重點是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增長和擴張。
一人公司通常有四個特徵:彈性、自主性、速度和簡單性。這些特徵使企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專注於對成功至關重要的事情。
增長是很多新創企業的目標。但對一人公司來說,這不是必需也未必對公司有益。公司可能出於各種原因想要增長,如通貨膨脹或顧客流失。
然而,專注於你的產品質量和你客戶的滿意度,比為增長而追逐增長更重要。
本書為增長提供了一個重要定義:增長是一件有價值的產品所帶來的結果,它不是目標本身。
對於一人公司來說,正確的心態十分重要。很多創辦人會因為「追求增長」而令到自己分身乏術,結果無法增長,更令到公司出現衰退。
所以,在開始「一人公司」的第一刻,就要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這樣可以幫助你的一人公司發展,也可以幫助你對其他事情說「不」。
另外,如果真的有需要增長,可以透過不同軟件和外包以幫助你的一人公司成長而不失去其重心。
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對一人公司至關重要。這涉及到瞭解你的客戶的需求、願望和動機,並提供優秀的客戶服務。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時,要透明和誠實,將投訴變成改善業務的機會。
另外,品牌創辦人也要做好「教育」部分。創辦人要擔任客人的教練或老師,教授他們不同的概念或技巧,在某方面獲得改善。你可以展示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和好處。通過教客戶瞭解你的產品和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你可以創造長期的客戶並建立信任。
在今天的市場上,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獲得大量的信息和評論。有質素和有信譽的評論可以幫助你的企業脫穎而出、吸引客戶。一人公司可以透過教育來建立信譽。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閱讀精華:按此
本書適合行銷人、創業者以及博客作家。
事實上,在網絡世界上,寫出一篇好文案意味能吸引更多的流量。文案寫作是這個年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
在學習文案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文案?」。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以下答案:
判斷一個內容到底是不是文案,關鍵看這個文案後面有沒有商業目的。【文案變現】
作者認為任何有商業目的在其中的一切都可以被稱為文案。假設你在街上看到一張橫額,無論上面寫著寫著什麼以及它引發出什麼討論,根據作者的定義來看,也是文案的一種。
有些人認為文案就是文字,實則不然,只要擁有商業目的,一切也可以是文案。
優秀的文案創作者,絕不會狹義地認為文案只是文字,文字與廣答策略、圖片以及視頻等都是文案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文案變現】
簡單來說,文案寫手就是躲在電腦背後的銷售員。只要有助銷售的內容,就是文案。
文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銷售。但是,當品牌與潛在顧客未建立出關係前,銷售文案未必能即時發生作用。這時,文案需要做的是建立關係。
因此,不同時間線的文案有不同的目的。文案的三大目的分別是:認知、情感以及行動。
認知是指認識以及了解品牌、情感是指信任而行動則是指購買、分享或參加活動。
任何文案的目的都離不開以上三件事,而且三者互相關連。就像培養感情一樣,人們先了解你的品牌,在一段時間後才開始信任你以及進行購買。因此,在品牌接觸潛在客人的一刻起,關係便會發生。而能否引領顧客來到最後一步,則要看寫手的能力以及產品是否適合客人。
不同目的,影響著文案的內容。
認知:為了讓人知道你的品牌,文案有需要放上品牌的名字以及功能;
情感:為了使人信任,文案需要透過不同的內容去挑起觀眾的情感;
行動:讓觀眾行動起來,在文案後加上:立即購買、了解更多等具有行動呼籲性質的句子。
這解釋了為什麼可口可樂等大品牌在不同年代會有不同的廣告口號,因為它正在經歷以上三個階段的變化。
在了解文案的三個目的後,我們便可以開始寫出不同類型的文案。為了令寫作更傳神,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以下建議:
展示目的為「認知」以及「情感」的文案:
展示目的為「行動的文案」則有以下三個特點:
以上的例子經常都會出現在我們日常所瀏覽的網頁中,它們的作用就是:在合適的潛在客人看到後,能快速地了解品牌所做的事情是什麼並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一星期要工作五/六天?為什麼我們要固定工作8小時? 雖然這可能要追溯到工業化革命年代的那套標準化生產模式。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所謂的工作時數、工作天數其實己經不合時宜?
如果用對方法,你可以用一到兩天便把所有工作都處理好並把剩下的時間用作旅行或陪家人。
這不是夢,因為《一週工作4小時》的作者Tim Ferriss 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影響了很多的人,令他/她們也可以成為他所說的: 「新富族」 。
你有興趣改變你的人生嗎?
在書中,作者Tim Ferries 引入了一種叫作New Rich(新富族) 的概念給各位讀者。
那什麼是新富族?首先,想問大家兩個問題,以下有兩個人,分別是 Patrick 和 Victor。
Partrick 的年薪金為 $600,000 而 Victor 的薪金則只有 $100,000。
比較兩人的的年薪,你覺得哪一位較富有?你一定覺得是Patrick 更富有吧!
那如果我再給你以下的資訊呢:
Partrick每週工作80小時 而Victor 每週工作8小時。
比較兩人的時薪,你可以發覺: Patrick 的時薪為: $156.25 /hr 而Victor 的時薪為:$260.2 /hr 。
在這些資訊下,大家應該會覺得兩人有所不同吧。從絕對收入來看,Patrick的收入較高。但是,從相對收入來看卻是Victor有較高的收入。
新富族所看重的就是相對收入。因為相對收入越高,意味著我們的可支配時間越多,可以用的時間也會越多。
不過你得到一個想法就是Victor 時薪雖然較高,但他的月薪( $8333) 應該不足以在某些城市比如香港、深圳等高消費的城市生活吧。
對,這就再引起我們的第三個重點: 如果Victor 生活的地方買一層房子的價格為$400,000 而Patrick 所在的地方買一層房子所需要的價格為 $4,000,000 呢? 在比較下,你可以發覺到雙方要買一層樓所需支付的時間(假設他們的薪金全數用來存起並花在買房子上):
在比較後,你可以發現一個情況: 絕對的薪金並未能為我們帶來同等價值的生活享受或幸福感。在上面的一個簡化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Victor 的愉快程度絕對可以遠遠拋離Patrick 。
因為他每個星期所擁有的時間是Patrick 的10倍。 在這些時間,他可以用來陪伴自己的家人、環遊世界等一般城市人所響往的生活。 Patrick 呢? 如果每星期工作6天的話,他一天的平均工作時間為13.3 小時。 他只能在星期日的休息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此外的每天他就只能在公司和自己的同事渡過。
這本書所教的就是如何成為 Victor ,成為一個有效率並有生活的人。
作者是一個喜愛挑戰常理的人,對於任何事情,他都會覺得它是一個遊戲。 他很喜歡在裡面尋找當中的一些模式並打破這種模式。
如果人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而且得到一個差劣的結果,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問:「如果我做相反的事情會怎樣?」
一週工作四小時
我在創業前一直都做銷售相關的工作。
我的工作都以底薪加佣金制為主。那時,我們的工作時間是12-8 PM ,跟我在同一個環境工作的人都有一個固有的模式,那就是他們一定要準時在8時才離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工作的職責所在。 不過,我發覺80/20 法則在我們的工作中十分明顯,那就是80% 的訂單會在中午的3-5時出現,剩下的訂單都以不明顯和隨機的時間出現。
這時我就想: 「我的工作是賣出越多的產品越好而不是站在這裡越久越好。」
因此我便採用一個方法:「用最大的努力去利用這幾個小時並賣出最多的產品。 」之後在六時下班。
起初我對於這種方法有點害怕,我害怕老闆會責備我,因為始終在離開的幾個小時我都是有薪金的。 但是,老闆從來都不過問我的工作表現或態度。因為我的訂單基本上和其他「乖孩子」一樣或較他/她們多。只要我交出成績,他就不會理會我。
就這樣,我用了大約5小時就完成了別人8小時的工作。 我的平均時薪為: $400/5 = $80 而我的同事們的平均時薪則為: $400/8 = $50 。 我所得到的是他們的1.6倍。
這個故事原本我已經忘記了,但是在看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有關「做一些大眾不會做的事」時再次噢醒了我對它的記憶。」
大眾都喜歡自己處在忙碌的狀態,休閒在城市彷彿是一種原罪。
但是,忙碌真的有用嗎? 還這是一種滿足自己的安慰劑?
Less is not laziness -Tim Ferriss
一週工作四小時
本書提供了4個重點,讓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作出行動。
這4個方法分別是:
在本文第一段中的那個「新富族」,其實已經算是第一個步驟「定義」的引言。在這裡,作者所說的就是我們要先明白、清楚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這樣我們才有方法可以作出改變。
2. 移除/削減
你要做什麼比你要如何做更重要。 效率很重要,但前提是你要有效率地花時間在正確的事情。
所以,你要懂得80/20 法則。 請記著以下兩條問題:
這兩條問題讓你可以找到最無效的地方或事情並將其拋棄。另外,它們可以幫你找出你的強處並槓桿它們。
就sparksine的工作為例,我發現80% 的方法都無法幫助到Sparksine 去吸收更多的用戶而且這些方法都是所費不菲的。 因此,我們一定要將它們拋棄並專注在其他20%的地方。因此Instagram 和 Google 搜尋便成為我們增加用戶的主要來源。用以下引文來總結:
3. 自動/外包
一言以敞之: 自動化就是指你應該要找方法去把你的工作自動化處理,令你的工作在不需要你的參與下都能夠完成。
作者在這個章節中,教讀者用不同的方法去把你的工作進行外包比如在印度找一個私人管家,為你作出某些決定或回應客戶,這樣你就可以在假期時享受你的假期而毋需處理客人的訴求。作者教大家的思維就是: 可以外包的事情就盡量外包,只做一些一定要你做的事情。
4. 自由
作者建議每位讀者可以過一些迷你的退休生活。 找一個地方居住大約三個月到半年,學習當地的文化或語言。 他說:如果你真的可以成功做到這樣的生活而你的公司又可以不斷地運行下去的話:恭喜你,你已經是一個「新富族」了。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你知道說故事的威力有多大嗎?你知道人類自古以來就愛透過故事來傳播訊息嗎?
透過說故事,你可以把自己升級到第二個層次,在大眾面前突出自己,使人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都想學習說故事技巧,透過故事來賣出更多產品或服務、推廣自己以及吸引他人的注意,今天為你分享的《為什麼超級業務員都想學故事銷售》就非常適合你。
這本書將會為你介紹:如何說一個屬於你品牌的故事、說故事的黃金法則以及如何把觀眾變成你的狂熱粉絲。
假設你面前有三個蘋果,三者皆沒有任何的介紹。如果要你選擇的話,你會如何選擇?應該是根據三者的外觀,外觀越吸引,就越多人選擇。
現在,我們在三個蘋果上加上一點介紹。
現在叫你選擇的話,情況應該會有所轉變。即使蘋果A的外貌最吸引,但B和C能給予觀眾更多的想像。而比起B,蘋果C會更吸引,因為C所售賣的除了蘋果外,更是一個故事。不論C在味道上會否更差,大部分人在不知道味道的情況下,會選擇C。
現在,我們把蘋果C的描述再修改一下。蘋果C是由木村先生非常簡單的情況下培育而成,木村先生培育這種蘋果的目的就是要賺錢。這個描述,會令你抗拒蘋果C嗎?一定會。
為什麼故事一變,人們對於C的想法會改變?因為描述2用了作者所分享的黃金故事三定律。不是所有故事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只有符合黃金故事三部曲的故事,才能吸引觀眾。明顯地,第三個描述並不符合這個原則。 那麼,
1.欠缺某種東西的主角(木村先生欠缺資金、他人的支持)
我們可以嘗試在推廣產品、面試時分享一個屬於你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在觀眾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本書的作者Susan Kuang剛畢業進入社會時也以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有野心的職業女性。但是,隨著工作的時間增加,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想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她也陷入了大多數人的模彷陷阱。
最後,她開始了自己的斜槓人生,為了自己的夢想進發。
對於她來說,斜槓生活所過的就是一種無邊界的人生。所謂無邊界,所指的就是一切都由自己決定,收入無邊界、工作無邊間以及雇主無邊界的生活。
她認為只有這樣,人生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美國暢銷作家丹尼爾.品克在著作《動機-單純的力量》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我們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快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被剝削了決定權。
作者認為,人們討厭自己工作的原因源自舊式的管理學手段。舊式管理學假設工人是懶惰的,管理人員不信任自己的員工。因此,他們使用不同的手段去控制員工,令員工乖乖地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員工的自由以及自主權從此被剝削。當人的自由被奪取後,一切都會變得機械化,做的每一件事便不再基於自我意識,工作時難以惑到快樂。
從工作上產生樂趣的方法就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一件事、不計較得失以及享受整個過程。這方面在傳統工作上難以被實現,因為傳統管理者以不同的條款限制員工的活動。
想成為一位斜槓青年,我們需要先打造出正確的心態,建立成長思維。
害怕自己不夠好是很多人的通病。我們害怕自己的表現未如理想而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觀感,因此對自己的一切缺少了信心而不敢踏出第一步。對於這種行為,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個概念:「習得無助感」。
「習得無助感」是指我們總是會根據別人對自己所產生的反饋而產生自我認知。從小開始,我們獲得的大部份反饋都很負面,例如父母和老師會在我們做錯後立刻責備。久而久知,我們對自己產生出一種自卑心理。當我們想做某些嘗試時,這種自卑心理就會出現並阻止我們。
「習得無助感」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一個人越被動消極,獲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低,同時會進一步強化「我做不到」的信念。《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消極被動心態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只有解決這個問題後我們才能獲得成長。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出成長心態。
成長型思維的人跟僵固型思維人士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認為人的才智是不變的,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在某方面獲得突破;相反,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卻認為能力是透過不斷的發展而來,他們把重點放在發展自己之上。
成長型思維人士懂得把失敗以及挑戰當成發展自己以及獲得進步的機會。他們認為,現在的不足只是短暫情況,也不能根據這些情況來定義自己。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工作效率一直都是很多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每當看到「提升工作效率建議」的書籍以及文章,筆者都會忍不住打開以及閱讀。
不同作者提出的方法都很有效。但是,適合他們的方法卻未必適合我。
《簡簡單單告別推拖拉:50個維持高效表現、輕鬆達標,工作變有趣的一流時間力!》這本書為大家介紹了很多實用的工作技巧以及心得,可以幫助大家生活變得更有效率。
作者在書中提議,把時間切割成90分鐘的單位,讓自己在每一個90分鐘內維持著高度專注以及效率。具體做法就是:
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有一段足夠長的專注時間(90分鐘),讓自己能進入深度工作模式,專注地處理任務。其次,我們可以按重要性以及個人狀態,把時間好好利用。
舉例來說,每個星期5,我都會安排下午前的時間,分配90分鐘時間,進行Youtube影片加工。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我的精神狀態以及創作力都處於活躍水平。
在首個90分鐘內,進行和創造力有關的工作,可以幫助我獲得最高的效率,想到最多的點子。
把時間進行切割的好處就是:它可以幫助你預先計劃每一天的工作以及行程。
假設你每天有5個90分鐘工作,在開始工作前,你需要思考,每一個90分鐘做什麼好以及怎樣安排你的工作。
舉例來說,你發現下午後的第一個90分鐘,同事通常都會閒聊以及不專心,很喜歡滋擾其他人。在這段時間內,你便不應該進行一些「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因為其他人很容易會對你產生干擾,中斷你的工作。
另外一個預先安排時間的好處就是,你會因為限時而獲得更高的專注力以及執行力。以我為例,我安排了90分鐘進行今天的文章寫作任務。由於我只有90分鐘,在限時完結前無法完成,寫作便只好安排到下一個工作天。
在這個只有90分鐘的死線逼近前,我需要盡快完成任務。這樣可以幫助我關注最重要的事情。比起缺少死線,我會花更多時間在寫作工作上,務求自己能在限時內寫好文章。
因此,把時間進行分割並預先計劃,既可以幫助你把時間花在最重要、有效的地方,又可以增強你的工作效率,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好習慣。
必做清單很重要,但不必做清單更重要。
做計劃、列時間表、進行管理,每次按部就班,不讓任何事情遺漏。大多數人認為要是能「控制」我們的生活就太好啦。但事實是,我們控制不了生活,生活是由原則控制的。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選擇,但卻不能控制這些選擇的結果。《要事第一》
大家有聽過工作的四個象限?它們分別是:
對於重要緊急以及不重要非緊急的事情,我們很容易便能分清楚。例如:明天前提交工作報告、立刻回覆重要顧客的查詢均屬於重要而緊急的事情。相反,接聽廣告來電、思考今天的午餐吃什麼則屬於不重要的任務。
我們的時間經常都會被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所奪去。舉例來說,我的客人有一個網站出現了一個小的錯誤(錯別字)。由於他發現了,所以立刻在Whatsapp上聯絡我要求我修正。對於他來說,這是一件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但是,這個錯誤對於我來看卻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這些錯誤應該被整合起來,再安排一段時間來處理,這樣才是正確做法。
但是,對方的訊息,令我感到壓力。因此,我要花時間從手上的工作轉移到對方的工作上。令到我無法專注原本的工作。
這是職場的常見例子。當你正在處理一件重要的事情,突然有一些人把一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搬到你面前,打斷你的工作。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不必做清單」,目的就是把一些阻礙你的雜音移除,讓你能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地方。
不必做清單的使用技巧:
例如,我今天的不必做清單的其中一項是:
增加網站的速度;不必做的理由:因為網站人流不多,花時間增加內容才是優先工作。
就這樣,我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地方上,確保自己可以在今天的90分鐘任務中獲得最佳的工作效率。
因此,計劃每一天時,除了思考要做些什麼,也要思考不做什麼。回到剛剛的例子,我把客人「要求修改網站」放到不必做清單上,確保自己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地方上。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本章將會為大家推薦以下好書:
Be Water My Friend (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這本書講述已故影星李小龍先生的人生哲學:如水。李小龍是一位著名的影星,也是一位武術家。即使沒有修練武術也可以了解這套思想。因為,對於李來說,武術是一種人生哲學。
本書的作者李香凝是李小龍家族企業(Bruce Lee Family Companies)的首席執行長及所有者,也是李的後人。從作者口中了解這位已故的巨星,絕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李的哲學,從他身上獲得智慧。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李小龍從「武術」身上體會到什麼是「真實」,包括真實的生命、真實的學習以及真實的格鬥。李的師傅,是一代詠春大師葉問。在學習詠春的過程中,他學到了什麼是流動。詠春的格鬥方式跟人們認識的格鬥不同。詠春著重流動而不是強度、力度。
所謂流動,就是像水一樣。水是無形的,由你來塑造它的形狀、形態。你給水什麼,水就變成什麼。把這種想法應用在生活中,意味著我們對一切保持開放以及韌性。例如,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不喜歡的人和事,面對它們時,我們不必強制自已以硬碰硬的方式來處理。相反,我們根據對方的表現來應對。他攻擊你,就回應,既不主動,也不默默承受。
在武術上,流動性可以幫助格鬥家防守別人的攻擊;在人生上,流動性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正面的衝突。可是,流動不代表軟弱。相反,流動是一種彈性,以無形勝有形。李在格鬥時總是會保持著一種防衝狀態,這是一種準備狀態,某部分保持著一定的放鬆,某部分保持一定的強度。這意味著,如果對方攻擊自己,立刻能逃避以及反擊。
李的哲學就像水一樣,你可以轉時轉變,以任何形式去進攻、防守。
把水的哲學應用在職場上,假設你在自己的職位上已服務了公司一段時間。現在,你希望獲得升職、加薪。這時候,你可以嘗試尋找另一份工作,看看自己在市場是什麼價格。同時,也可以主動向上司提出請求。這時候,你便會有一個後備方案、一個進攻方案。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會有升職的機會;把水的哲學應用在人生中,假設你對生活的環境很不滿,你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尋找「值得欣賞、值得感恩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你的防守,同時,也要好好準備自己,例如學習。當機會出現時,立刻回應,改變。
水是無形但總是有彈性,人也是如此。
練武之人非常需要的就是刻苦耐勞,想要進步,就需要下苦功練習以及改進。李小龍總是全心全意地希望能獲得進步、希望可以做得更好。他有一些缺點,例如是身材矮小。他明白自己的缺點所在,其解決之道就是:全力地改善自己的其他天生技能、令自己變得更好。
他會訂立一個偉大的目標,而且每天提醒自己需要做得更好、需要努力改善。這個方法幫助他確定目標,向著目標邁進。想要實現目標,練習必不可少。除了練習外,就是要認識自己。李除了不斷練習,更會花時間在「身」、「心」上花時間,令兩者同時獲得進步。最後,他每天都會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能向目標邁進。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李曾經因為意外受傷而導致演藝事業出現暗湧。醫生警告他可能無法再練習武術。
面對如此情況,一般人可能會感到氣餒、挫敗。但是,他沒有放棄。他重新調整了他的計劃和路徑,儘管傷患還是會定時對他產生影響。但是,他最終還是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一位影壇巨星、推翻外國人對亞洲人的偏見。
在追隨人生目標的過程中,障礙總是會出現。當遇到障礙時,耐心地坐下來,從中學習。你總是可以選擇如何應對一些事情。
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如何反應。
在決定如何對一個問題作出反應時,你有很多選擇。你可以選擇通過生悶氣或放棄來製造更多的問題,或者你可以從你的挑戰中學習並克服它。
不要讓人們對你的看法改變你是誰,或迫使你成為你不是的東西。儘管全世界都知道李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武術家之一,但他在康復方面花了很多時間,因為這是他需要做的。
“我很確定每天都有我能獲得的啟示與新發現。我不敢說自己達到了多少成就,因為我還在學習,而且學無止境!”
“李小龍從來就不想被人尊稱師父。他說:「一旦你說自己已經登峰造極,接下來就一定會走下坡。”
李小龍曾經在美國唐人街開設武術學校。當時,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學生,而且他經常會批評「中國武術」因為太累贅而無法進步。因此,他得罪了很多在唐人街開設武館的人。那些師傅還決定挑戰他,輸了的人不能再授徒。
當時,作者的父親也就是李小龍的妻子也在旁觀戰。武館團隊跟李說明比武的規矩。李一句回應:「如果你要我抹殺自己和你比武,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不需要任何規則,你用什麼方法也可以。」
然後,比武開始。在交手後,李小龍的對手很快便落荒而逃。而李小龍亦追著他,直到對方投降。
但是,在勝出後,他不但沒有開心,而且更抱頭悲傷,像是一個打輸的人。
為什麼?
因為李小龍發現這一場比武跟傳統的比武不同。傳統的比武是可預計的,也就是對方攻擊或防守,都在他的預計之中。但是,這一次的比武對方不斷逃跑,而李也在追趕著他。變成了一種非傳統武術的格鬥,對方以及自己都在使用一套缺乏技巧的格鬥方式。
因此,李小龍發現自己的技術還未足以應付任何情況。這是他個人的不足之處。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技術的不足,嘗試修正,希望自己的武術變得更全面。這個經驗幫助他發展出日後的「截拳道」。
李小龍總是不斷地思考自己的一切,嘗試發現自己的不足。他是一位學生,不是師父。因為只有學生,才能不斷進步、成長。這個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演化,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我能實現什麼?我可以做到什麼?」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你有沒因為「理智」而限制了以上問題的答案?
如果我告訴你,你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前題是你需要相信自己能做到,你相信嗎?
「相信自己」看似是老生常談,只是「雞湯」常見的句子。但是,它的確是我們實現目標的第一步。很多事情只有你在相信自己後才能實現。
《引爆潛能:喚醒你心中的巨人》正是引導我們相信自己的一本著作。Anthony Robbins是外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其演講以及作品幫助了很多人追求自己的「夢」突破自己,喚醒心中的巨人。
「當你堅信自己是個失敗者,你就會一直失敗。」
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自我實現預言」,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的內心相信某件事,這個想法會影響了我們的「行動」,再帶來與我們內心相符的結果,這進一步使我們更確信自己的想法。
一位學生認為:「我考試一定不合格」,他會因為這個想法而選擇放棄溫習,結果,他的確不合格。這個結果使他更相信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人。
作者告訴我們:我們要打破這種想法,相信自己,用信念改變現實。他認為,限制我們的只有自己。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相信」 ,勇於挑戰,即使結果可能未如理想,但行動就是改變的唯一機會。
NBA球員麥斯(Muggsy Bogues)是全聯盟最矮小的球員,他的身高只有160cm。別人告訴他:「你沒有可能打進NBA,你太矮小了。」他沒有接受、沒有相信這個事實,一直努力以及堅持。最終,他真的成為NBA球星。
當然,你可能說:1000個人只有一個人能像麥斯一樣。的確,努力不能確保一切。但是,不努力就放棄,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嗎?你是因為害怕失敗才不敢嘗試還是其他原因?
「嘗試努力但失敗」比起「相信自己會失敗」而拒絕嘗試,前者有價值得多。
不要讓自己將來後悔,嘗試踏出第一步,做自己想做、相信的事情。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思考致富聖經》是心靈勵志書本的經典作品,在書中,作者拿破崙‧希爾為大家介紹了成功的方法以及公式,幫助大家在生活中實現自己的目標。作者用各界不同成功人士的例子以及自身經歷,證明信念的強大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一切目標。
「恐懼批評會奪走人類的進取心,破壞人們的想像力,限制人們的個人特色,喪失人們的自立能力,並導致各種傷害。」思考致富聖經
害怕被批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習慣。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因為批評中包含著否定。舉例來說,你有一個創業想法並把它告訴朋友。這位朋友在聆聽後,對你的想法提出意見。例如是:「這個想法市場已經有了;如果這個想法那麼好,為什麼沒有人在做?;我覺得這個想法跟你的個人風格不吻合」。
這些批評背後都帶有一些否定我們能力的潛台詞。
在面對這些意見,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如果全部接收,那麼我們就要選擇放棄;如果閉上耳朵,我們就有可能陷入當局者迷。
接收意見,是一種藝術,我們需要平衡。我們要考慮現實,也要尊重自己的想法。
例如,數據上,創業的失敗率高於90%,如果我們有創業的想法,朋友告訴我們這個數據。如果選擇全盤接收,我們就會放棄;不接收,卻有可能會錯過了現實情況而失敗。
對於這個情況,我的建議是:保持樂觀,同時要了解現實。樂觀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舒適圈,追求夢想。而了解現實則可以防止過份樂觀,避免錯過了一些危險訊號。
回到文章的主旨,我們應如何面對別人的批評呢?大家可以嘗試跟隨書本《思考致富聖經》的方法,步驟如下:
例如,我有一個開始線上課程的想法。在跟朋友分享前,我會做的方法是:
如果對方的建議是「對人而不是對事」(例如針對你的個人所作出的結論,例如說你樣貌不討好,不應拍攝影片或聲音難聽而不應做Podcast),那你就可以直接無視。相反,如果對方的建議是「建設性建議」,你就可以參考。例如,如果朋友在聆聽我的想法後,提出一些改善方法,例如:「Google表格可能太簡陋了,別人未必會付費」以及「你的客群太小,很難賺到足夠的收入。」
我把建設性建議定義為:能幫助我改善既有情況的建議。而這些建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我改善以及進步。
最後,如果我不認同對方的負面建議,很想嘗試。最後的一個方法就是要把試錯成本降低。
例如,你想成為一位設計師。朋友告訴你:「你不適合做設計師」。比起立刻辭職,更好的方法就是捨棄自己的假期,在假期時間到一些設計相關的機構做義工,獲取相關經驗。這就是把試錯成本降到最低的方法。
我認為,被批評並不可怕,保持樂觀也沒有問題。關鍵是我們要有一套方法去把自己的犯錯成本降到最低,避免把自己暴露於高高的風險之上。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你有出現焦慮、對未來感到恐懼嗎?如果有的話,本書所介紹的方法以及技巧可以幫助你。
《給內心總是很累的你》本書將會為大家介紹不同的技巧,幫助讀者重新活在當下,不被過去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影響。
作者在書中解釋:人不是石頭,所以人一定有情緒。
很多人把情緒當作是問題,但情緒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面對以及處理情緒。逃避情緒不是一個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學習感受情緒、與情緒共處。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些進行「正念」的技巧。正念是指學習利用一種不帶批評的角度去面對遇到的一切。例如:當你做的事情受到批評後,用一個中性的角度去面對這個批評。不把這個批評當成是「好」或「壞」。
人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無意識地對外界作出反應。例如收到批評時就立即產生想法、產生感覺,然後做出某些行為去回應。這種無意識反應其實就是對於未來感到恐懼以及緊張的來源。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練習來培養「正念」:
你每一天所做的事情正底是基於恐懼還是價值觀?
舉例來說,你每天都會跑步做運動。你做運動的原因是因為害怕別人覺得你外觀不好看還是想擁有身體健康?
如果基於恐懼行事,你就很容易做出自己不想做的行為,而且很容易因為某些事情而感到憤怒或不愉快。
假如你在IG上分享內容,目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好」、「關注」,這意味著你希望從別人身上「取得」某些東西。如果沒有人給你讚好,你就會感到不愉快。因此,每一次你的分享都是基於其他人,你會對分享這回事感到恐懼。
相反,如果你是基於價值觀行事,例如:你希望在社交媒體分享正能量、分享自己的快樂。你把自己從「取得」變成「給予」。即使貼文沒有人讚好,你也不會因此而不愉快。因為你已達到了原本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練習基於價值觀而不是恐懼行事。
例如:
節食,因為我討厭外表。 → 節食因為我想跑步更快、更輕盈。
幫助客戶,因為我不想被開除。 → 幫助客戶,因為我希望幫助人,希望可以解決困難。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秘密》,《出版人週刊》預測這本書將成為史上最暢銷的勵志書。作者經歷了一連串的低潮,這時女兒為她分享了一本古書。書中記載了一些秘密,這個秘密很多歷史偉人都知道。然後,她組織了團隊去訪問這個世界上其他也知道這個秘密的人。
這本書記載了到底這個《秘密》是什麼。
很多名人例如:莎士比亞、達芬奇以及蘇格拉底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分享過吸引力法則的力量。每個人的每分每秒、生活中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受到吸引力法則的影響。
你心裡想些什麼,就會吸引什麼。例如,一個富人在成為富人前,他心中不斷地想著財富。因此,他成功地吸引了財富,成為了富人。可是,在致富後他卻害怕財富消失。當他在心中思考財富會消失,他會因此而失去一切。除非他修正想法,否則他無法再次成為富人。
作者形容,我們的想法就是磁鐵,我們想法什麼就會吸引什麼。當你在心中想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些不好的事情就會出現。
知道了吸引力法則的運作方式,下一步就是要善用這個法則。
當你心中「想要的」的力量大於「不想要」的力量。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當你做所有事情時都懷著一種:我一定可以做到的心態,你的成功率就能提升。
吸引力法則是一種宇宙法則,它沒有好壞之分,你給予它什麼,它就回應什麼。
以下是創造自己想要事物的三個步驟:
對宇宙下命令,讓宇宙知道你想要什麼。這是一個下訂單的過程,向宇宙提出你想要什麼的請求。
2. 相信
你必須相信會收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你提出請求的一刻,你要相信你想要的東西已經是你的。你要想像自己已經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會改變你看到的世界、所看到的一切。
你必須在行為、心態上都要改變。你要假裝自己已經得到想要的一切。
3. 接收
想像你已經接收到你想要的一切,去感受得到後的喜悅、感受一下你接受到的行動指南。
當你相信自己已經得到一切,腦海中會產生出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會建議你去做不同的行為以真正地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作者形容,這就是基於啟發得到的行動。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本書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哲學家,他在30歲的時候遇到了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並開始投入到對這一思想的研究中。
阿德勒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與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同輩。他最初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但後來反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並建立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個人的狀態只與個人有關;而弗洛伊德則認為個人的狀態受到過去經歷、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
本書將會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觀念: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人並沒有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本書將會以對話方式,為大家介紹把阿德勒思想融入生活的方法。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依靠過去的原因來解釋事物,就會認為人的人生是無法改變的。例如,一個認為父母要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以及無法上到名牌大學而埋怨父母,令到自己長大後沒有好的環境。正因為他覺得父母要為自己負責,所以就不作出改變打破限制。令自己永遠停留在貧窮狀態。
阿德勒認為,人應該擺脫過去的限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選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他認為,人應該勇於承擔責任,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回到剛才的例子,如果孩子繼續努力學習,然後在自己的大學裡找到興趣的學科,不斷努力鑽研。畢業後找一份喜歡的工作。即使他無法成為「億萬富翁」,但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作者認為一切的關鍵在於我們的選擇。如果你選擇成為一位不改變的人,就永遠不會改變。相反,如果選擇改變,就能找到改變的方法。
作者在書中解釋:自卑感跟自卑情意結不同。有些人會因為自卑感而改變、變得更好。例如,因為體型不吸引,所以選擇健身。但是,有些人卻會因為「自卑」而選擇不作為。例如,覺得自己天生肥胖、飲水也會變重而選擇讓身體不斷變差。
阿德勒把後者稱為「自卑情結」。擁有自卑情結的人,會以不同形式的理由而不做任何事。
課題分離是本書的第二個重點。
在阿德勒看來,人生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會對人際關係感到煩惱的原因很多時是因為我們經常干涉別人的課題。例如,孩子不努力學習。父母會對此感到擔心和緊張,於是就花心血去改變孩子。這就是干涉他人課題的一部分。孩子有屬於自己的課題,父母不應多加干涉。
想要了解自己有沒有干涉他人的課題?大家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情的結果由誰來負責?」孩子不努力讀書這個問題的結果由孩子本身所負責,這屬於孩子本身的課題。
當然,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推卸一切責任。父母也應該要為孩子付出,當子女需要資源或幫助時,一定要提供幫助。在子女的成長之上,扮演著一個「輔助者」的角色。
閱讀本書:
原書:博客來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在《我比別人更認真》(Talent Is overrated)一書中,傑夫•科爾文(Geoff Colvin)向讀者刺破了「一切都是關於天賦的」的泡沫。天分不是職業選手獲得成就的原料。真正重要的是他們的練習方式以及思維模式。 不同範籌的成功人士如巴菲特、老虎伍茲,甚至莫札特,這些「天才」和我們不一樣之處,在於他們長期、有方向地進行「刻意練習」自我琢磨。
卓越之路要歷經多年的嚴苛考驗,若非全心全力投入,誰都不可能達成。你必須知道你想要做什麼,而不是覺得、傾向或考慮要做什麼。
卓越之路不是保留給少數命定幸運兒的特權,它是你、也是人人都能走的路。成功不是僅僅取決於你的IQ或者EQ,成功的祕密也不在於「老天賞飯吃」,更不是自己埋頭「瞎練」就能達到目的。
如果大家有看過《刻意練習》或《恆毅力》的話,將會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和以上兩本書亦非常相似。它們的核心都在指出天分並不是最重要。只有進行刻意練習,表現才能持續獲得改善。
在許多領域,智力和表現並沒有緊密聯繫。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了高智商和低智商人士在預測賽馬獲勝者方面的表現。預測賽馬是一項需要複雜推理才能準確預測賠率的任務。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高智商者並不比低智商者做得更好。事實上,研究中獲得最佳預測成績的對象是一個智商水平明顯低於平均的建築工人!另一項研究表明,儘管銷售主管往往認為最聰明的銷售人員工作做得最好,但研究人員發現智商和銷售業績之間沒有相關性。甚至在備受推崇的國際象棋比賽中,也有一些國際象棋大師的智商低於平均水平。
顯然,成功和高績效並不單靠智力。
1990年在英國一項對257名音樂家進行的研究表明,沒有一位頂級音樂家是:
以上的一個研究告訴了我們一個現象,很多人在成為音樂家之前都未擁有該方面的天賦或能力,他們也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來獲得相關技能。
但如果人人都積累了同樣多的經驗,卻沒有一個人特別有天賦,那麼為什麼人們的表現會出現差異呢?為什麼有些人能成為音樂家而有些人卻只停留在業餘的水平呢?因為實踐和經驗並不相同。很多人都有跑步的習慣,但是擁有十年跑步習慣的人仍未必可以成為一位馬拉松選手。 當我們不再尋求進步或已經對表現感到滿足時就會出現以上情況,因為我們自覺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是的,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會積累經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有所進步。作者認為真正需要的是《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以及《我比別人更認真》兩本書中,兩位作者同樣引用了班傑明·富蘭克林自學寫作的過程作為刻意練習的一個經典案例。 班傑明·富蘭克林透過刻意練習,透過模彷以及勤奮的練習,令自己自己在寫作方面獲得突破。
富蘭克林的例子值得我們的借鏡,因為:
作者把以上方法稱為象棋模式。象棋模式其實就是使用國際象棋選手在練習時所使用的方法來進行刻意練習。
象棋模式的五個步驟:
以上這個方法在商學院中亦被廣泛應用。商學院把這個方法稱為:個案研究。在個案研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真實案例,分析發生的問題並思考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培養出商業直覺以及解難能力。
透過象棋模式或個案研究的方法,我們可以大大地改善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舉例來說,一位在美國進行行銷多年的業者如果被指派一個新任務而需要把產品發佈到中國時,他可以透過研究中國產品的行銷案例而在短時間內獲得相關經驗。另一方面,無論任何類型的練習都好,我們都需要接收反饋。
反饋是刻意練習的重點,只有透過反饋,我們才能獲得持續的進步。 在以上的例子中,反饋可以是在研究後便立刻投放少量資源來進行行銷或在研究時先在腦海中模擬自己就是當事人,寫下自己會選擇的方法。
雖然在兒童階段便開始進行刻意練習的話,獲得成就的機會將能提升。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透過刻意練習來獲得進步。在動力方面,我們絕對能比年少時大。 這算是成年人的其中一種優勢。通過強迫自己練習,你可以讓你的內在驅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做得比同齡人稍微好一點就會獲得乘數效應。
當我們經過不斷的練習後,技巧水平將能獲得提升。舉例來說,進行籃球投射練習。在我們進行練習後,在比賽中獲得入球時將能獲得非常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內在動力,使我們更願意地投入練習。
最初源於經濟學,對於人類的表現來說,這意味著擁有一點優勢可以帶來更大的練習動力,更好的指導,更多的支持,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外部因素,這些因素將會使這種優勢倍增。
一開始的那種滿足感,那種投進三分球後沾沾自喜的微笑,足以激發你內在的動力。
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先練習——當練習強加於你時,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對優秀演奏者的研究經常發現,鋼琴課、網球練習或足球訓練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由他們的父母強制執行的,但一旦他們跨過了某個門檻,他們就會有動力去做得更好,擁抱它,並把它變成自己的激情。
閱讀本書:
原書:連結
Sparksine精華:按此
本文為大家推薦了以下好書:
在以上的推薦書中,你會讀哪一本?留言告訴我。
@sparksine All Right Reserved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