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可能很難賺,也很容易花。這就是為什麼學習金融知識的基本知識很重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為你介紹你9個基本但重要的概念。這些概念可以助你對管理好你的財富,避免出現「入不敷出」。
這篇文章將為你分享:
- 和理財相關的實用心理學原理
- 什麼是金錢觀以及建立金錢觀的重要
- 分析那些經常令你多花錢的理財偏見
建立你的金錢觀
金錢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許多人沒有接受過和金錢有關的教育。有些人認為他們太窮了,無法瞭解它,但金錢的價值是值得社會各階層瞭解的。想要學習理財,第一步就是先建立出一套正確的金錢觀念。
什麼是金錢觀,就是我們看待錢以及對於賺錢的想法。
很多人對於錢的看法都是基於上一代,也就是我們的父親以及母親。父母可能因為自己的經驗以及成就,向我們灌輸了一套「金錢觀」。例如,我的父母就是:工作、儲錢買房子,避免投資,因為那是奸人才做的事情、不要創業,因為那是富人的遊戲。
這一套思想在我小時候便被灌輸到我的腦海中,令到我覺得投資以及創業都離自己很遠。
這樣是錯嗎?可以是對,可以是錯。關鍵是我們要懂得思考。
我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努力工作、而且很喜歡投資。他的目標是買一套房子,將來再賣出去,令自己能獲得財務自由。
「為什麼你有這個想法?」我問他。
「因為我的父母都這樣教我,而且整個社會也是這樣做。」
我覺得這個想法有問題。因為他並沒有去用自己的角度思考,深入了解一下他人的想法到底是否適合自己。我認為這是危險的。就像Google Map一樣,也有機會出現錯誤。
試想一下,你的一輩子都在不停工作,然後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一切都是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導致。這不是很可惜嗎?
我有另一位朋友很沉醉於工作。他所做的一切都基於自己的興趣。他願意為此而放棄其他東西。在工作時,他非常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對於這位朋友,我認為他的選擇並沒有問題。因為他是「忠於自己」而作出決定。並沒有受到他人的影響。
就像書本「被討厭的勇氣」所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選擇是基於他人還是自己。
因此,建立金錢觀的第一本就是先了解你眼中的金錢為何物,為什麼你想要錢?你對於錢的觀念源於自己還是父母朋友?
四個常見的有害理財偏見
得到一筆額外之財,其實是整理財務的好機會。很多人早早在振興券或消費劵可以使用之前,已經期待不已地計劃著怎麼使用。也有人來回思考,想要好好地使用這筆得來不已的額外之財,將它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理財很重要。這不是一件應該被輕視的事情,但許多人卻這樣做了。那些對理財有更深入瞭解的人能夠利用他們的錢並使其為他們工作。他們能夠充分利用他們花費的每一塊錢。這一段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和理財有關的常見偏見,以及這些偏見如何導致長期的錯誤。
1. 買到賺到偏見
比起買的東西本身,很多人更多是借著「買到划算的東西」來獲得滿足感。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總統曾說:「莫因便宜而買下對你沒用的東西。」
教訓:不要被特價影響,要確定東西本身對自己有用,不要只因為它變便宜而買,這樣的心態常常會買到不需要的東西。
2. 小額金錢偏見
小錢堆積在一起時,可以變得很嚇人。每年百分之二的管理費看上去好像沒什麼,但換個說法,說這等於你三分之一的膳食費,聽上去完全就是另一回事。
教訓:積小成多,不要少看不起眼的每一筆錢。
3. 預算規劃偏見
其實我們做預算的方式很難達成儲蓄目標,因為生活中常有意外開銷,於是使計劃功虧一簣。
教訓:不要把儲蓄目標設得太明確,設下一個範圍就好,預留意外開銷的支出。
4. 整付款項偏見
人對於經常性開支比較敏感,反之,對於突如其來的一大筆支出比較遲鈍。特別是突然收到一筆意外之財後,經常會毫無理智地把那筆錢一下用在花大錢的項目,而很多時候那筆花費其實沒有意義。
教訓:得到意外的錢財後,建議一段時間(至少一個月)不動它,讓興奮的腦袋冷靜下來,再理性地決定怎麼花或投資那筆錢。
四個幫助你累積財富的心理學原理
接近年末了,不少百貨公司、品牌都陸續推出週年慶、季末清倉等優惠,很多人都會趁著特價一次過大買特買,然後一不小心就買多出自己需要的量。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同樣花一千元,如果是花工作日的中午,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太貴了吧?沒有這個必要」,但如果場景換成為親友慶生,花費的意願可能會大幅上升。
這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指的是每人都會在內中把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和用途,然後認定某些類別值得花多一點錢。聽上去很合理,但實際執行時,人經常會「做帳」。在我們好不容易存到一筆錢後,很容易會臨時新增一個「犒賞」帳戶,於昤反而額外多花了錢,買下原本不在預算內的東西。
這種心理學的漏洞,就試著用心理學技巧反制回去吧!
1. 考慮機會成本
把機會成本納入消費時的思考中。比如說,我們把人力、物力用在某件事(例如睡覺),就會相對放棄了其他機會(例如逛街、社交),那些機會就是睡覺的機會成本。
面對大額支出時,你應該思考這個決定會使你喪失甚麼機會,不要只看到價格的差異。比如你看上了兩間房子,在思考價錢差額以外,還要想想那些落差的影響。
金額的落差會影響你每年旅行的次數嗎?貸款要供多久?謹慎地檢視你付出的錢背後的含義。
2. 精心計算反而壞事
很多人理財都有一種感覺:一定要好好分配才行。但有時候這樣反而有反效果,執行了一陣子後,因為嫌麻煩而直接放棄。
倒不如乾脆放棄計劃預算,算出儲蓄、必要支出的金額,然後把剩下的錢訂為「隨便花」就可。這樣你就不用煩心錢要怎樣好好使用,也能反向知道自己會花多少。
3. 使花錢變得麻煩
巧妙地利用人類的惰性,我們往往不想改變,借用這個特性,收窄自己花錢的渠道,比如到一個較少提款機的銀行設戶口,然後把每月薪水自動轉移到該戶口,當你難以提款,就會少了衝動。
現在電子支付盛行,也是無意中促進消費的原因之一。雖然方便,也要盡量減少。
4. 時刻提醒要存錢
很多人都知道要存錢,卻很難實行。歸根究底是因為不夠堅持。經常提醒自己吧,讓自己不停想起「要存錢」。
可以貼便條紙、設成手機壁紙、讓朋友每天傳訊息提點等,,動力自然會上升。
閱讀這篇文章後,大家應該可以對於理財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認識。緊記: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在以上介紹中,你最認同哪一點?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