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在今年成為更好的你?(9個令你變得更好的實用知識)

今天的文章,除了習慣外,還會為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概念以及觀點,幫助大家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內容

網絡上經常會見到很多「使你變得更好的技巧」或「為你帶來改變」的文章。但是,那些內容總是離不開:對自己有信心、突破舒適圈等。

每一次看到相似的分享,我都不期然思考:「除這些外,有沒有其他建議呢?」在上一篇文章,我們為大家分享了《使你今年變得更好的20個好習慣》,希望幫助大家在今年建立更多好習慣。

今天的文章,除了習慣外,還會為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概念以及觀點,幫助大家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習成為一位數宇化極簡主義者

數字極簡主義是一種使用技術的哲學,在這種哲學中,你把在線時間集中在少數精心挑選和優化的活動上,這些活動強烈支持你所看重的東西,然後很高興地錯過了其他一切。

數位極簡主義絕對沒有拒絕互聯網時代的創新,而是拒絕了許多人目前使用這些工具的方式。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幫助人們質疑什麼東西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價值。

很多科技一開始並不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交流方式為目的。Facebook的出現是因為想為大學生製作出社交用的平台、iPhone則是一部既能傳送電郵又能聽mp3的手機。

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貢獻,許多平台都出現了變動,這些變動完全改寫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更影響到他們的溝通方式。

Facebook與Twitter現在是人們接收新聞資訊的地方、Wtsapp以及Line等即時通訊軟件變成人們首選的對話方式。

這些產品的商業模式就是,用家免費使用,然後企業透過廣告獲利。基於這個模式,用家逗留在平台的時間越長,產品的收入便越高。因此,這些產品會千方百計地透過不同的手段來引誘使用者停留在平台之上,賺取更多的廣告點擊率。

首先,這些公司創造的特性操縱了兩種常見的人類慾望:對回報的渴望和對社會認可的需要。(閱讀推薦: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

來自社交媒體網站的通知可以作為一種簡單、偶爾的情緒提升來源,鼓勵人們長時間使用這些應用程序。許多應用程序甚至用紅色標記通知,以吸引用戶的注意並延長上網時間。

智能手機用戶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條積極的消息或一張自己的照片來獲得社會認可感;當一個帖子沒有得到預期的關注時,用戶可能會感到失望,但獲得社會認可的機會將迫使用戶再次嘗試。當涉及到鼓勵強迫行為時,社交媒體通知功能就像老虎機一樣。每刷新一次,用戶就有一次獲得社會認可的機會。

當我們花在這些數位平台的時間越長,我們能進行的有意義活動時間便越短。

極簡主義運動的提倡者希望透過數位極簡主義運動,幫助人們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時間,把時間放在有意義的活動之上。

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想減少使用數位產品,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概念:

一個習慣是很難被消除的,更有效的是透過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減少使用數位產品的第一個方法是以線下活動取代線上活動。而幫助我們參與線下活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入群組。透過加入不同的群組,我們能認識到其他有相似興趣的人。

此外,我們更可以擁有最實在的社交體驗。舉例來說,一位電玩愛好者可以選擇參加由其他電玩愛好者所舉辦的線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各人都會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透過把線上的活動轉移到現實生活能幫助我們減少對數位產品的依賴。

一位經常透過網絡接受新聞的女士也可以透過加入一些討論與交流新聞的群組。這樣做可以大大地減低花時間在「掃手機」之上。同時,一些線下活動所討論的題目比起在線上所吸取的訊息更全面、更深入,對於吸收資訊,更有效果。

另外一個減少依賴電子產品的方法就是訂立規則,透過訂立不同的使用電子產品規則能幫助我們掌控自已的習慣。

無論你是使用Android以及iPhone手機,你都可以透過不同的App或內置功能,設置一些能監察以及限制你使用某些手機App的時間。

舉例來說,筆者本人是一位經常需要使用Instagram以及Facebook的行銷人。為避免在使用這些應用後會按耐不住查看朋友動態或新聞而花費大量時間,我會這樣做:

  • 在iPhone的「螢幕使用時間」先設定好使用Instagram以及Facebook的時間上限;
  • 透過專為工作而設的管理平台來管理Instagram和Facebook;

使用以上兩個方法,我減少使用一些會令我投入大量時間的應用,重新獲得時間去做其他事情。

培養獨立思考

社交媒體會奪去我們的思考能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習慣。

我們在社交媒體例如Facebook以及Youtube上看到的影片或文章,都是一種經過分析以及處理的資訊。這些資訊的出現,幫助人們用一個簡單快速的方法吸收新知識。 這聽起來非常有用。這種吸收資訊的模式有一個隱藏的缺點,它會降低人們思考的能力。

因為很多人在閱讀一篇文章後,便會以為自己懂得一切。但是,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吸收、處理以及輸出。 當我們有這種心態:「我看了這篇精華,感到滿足了。」危險就會出現,因為我們缺少了處理以及輸出所吸收的內容。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因此,我們不能單純依賴社交媒體的資訊。我們需要思考當中的理論以及正反面,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每一篇精華或看到的內容。 真正的自我反省需要一個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受他人或信息來源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如果不能獨自思考,就會導致壓力和焦慮增加,創造力下降。

思考可能不涉及太多的活動,但它是一個積極的過程,一個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一位領導者都需要思考當下發生的問題、吸收到的資訊並轉化為相關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此外,自我反省需要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的能力,這是管理者難以做到的。自我反思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的不足,就能進一步提升自我。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幫助自己實現正向改變。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改善習慣,不要單靠別人,總是雙向地處理訊息。

閱讀推薦: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

建立你的閱讀習慣

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網上很流行的Ted視頻,它是由創業家 Tai Lopez的一個個人分享,題目為:(Why I read a book a day (and why you should too): the law of 33%) 。

在影片中他分享了很多個人對於閱讀的想法以及他喜愛閱讀的原因。這Youtube片有超過750萬的觀看數。

作者就是你的導師

有沒有想過如果比爾.蓋茲 (Bill Gates)或者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告訴你他們可以成為你的導師,把自己在從商多年的經驗一口氣教會你。你覺得人生會因此而獲得什麼轉變?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Picarso

年輕時,Tai 經歷財困,身上只剩下$40元。 在這個困難的情況,他想起他的爺爺曾對他說:「人要往外望。」 這句句子引導財困中的他思考:「有沒有人能夠幫到我呢?我可以找誰來幫我呢? 我應該要找一個人來教我要如何賺錢!」

說時遲那時快,他打開家中的一本黃頁(用作查詢不同公司電話的雜誌),揭到其中一頁廣告頁,看到一個全頁的廣告。由於一頁全頁的廣告在當年來說並不便宣,因此他覺得這個公司的老闆很有錢,因此,他決定去找這個人並問他能否教他賺錢。

見到那個老闆後,Tai問:「你能教我賺錢嗎?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免費替你工作。」

那人聽後,把椅子移到他面前並告訴他:「小子,你知道嗎?我等候一個像你這樣的小子等了20年了。下星期一來這裡工作吧。」這個人真的教會他賺錢,現在的Tai 已經是一個投資人、一個企業家。

這個經歷教會了他一件事:成功人仕都有一個導師(Mentor)

Tai 覺得書本是一個尋找導師的絕佳方法。

他說:Everybody want a good life but not everybody read。

一些已去世的成功人士例如麥當勞(McDonald)老闆Ray Kroc、印度聖雄甘地或Walmart 創辦人Sam Walton 都曾留下一些著作。 這些著作只需幾十至一百元,但是這些作者都曾經改變世界或創立一個億萬王國。

從這些人的自傳身上,讀者能夠學會這些偉人的想法以及做事模式,以他們作為藍本從而改變自己。 這不就等同他們成為了你的人生導師嗎?

傳記推薦:

Be Water , My Friend(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交易的藝術:川普的商業哲學與思維

三次閱讀法,每次只吸收書中的精華

如果要做到一天讀一本書,讀者需要像一個掘金工人一樣,在一大片泥土中找尋隱藏的黃金。有時候,書本的厚度很多時都是為了吸引讀者付錢而設計。 很多時作者可能只有一兩個重點需要解釋但因為厚度的關係以致作者需要加入更多內容。 這些內容的重要性相對低。

因此,Tai 認為大部份書其實只需要看一至兩個Chapter 就可以了。(當然,他有時也會看一本書起過一星期)

他的閱讀方法如下:

  1. 先掃一掃整本書的目錄以及揭一揭整本書對書本產生一個大概想法)
  2. 看一看書本的第一個章節(因為大部份最好的東西都在第一章)

再看一看每一個章節的第一段,以了解大概內容並記下個人覺得有用的位置,深入回看剛才覺得重要的位置。 在一本書中,能找到2–3個值得看和能令你有得著的重點就已經很好了,這些你深入看的位置正正是你能提走的知識。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讓大家了解這位富翁的成功法則。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多閱讀,從一些成功人仕身上參考,以他們作為自己的導師。 看完後,是不是更有動力看更多書呢?

閱讀技巧好書推薦: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讀書心法

解決拖延問題

拖延症問題一直都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每天、每週、每月我都會出現拖延症問題。拖延的東西有各式各樣,例如:文章寫作、電子報更新、Podcast、Youtube、公司報稅、尋求合作夥伴請求等。

我透過以下方法成功解決生活上遇到的拖延問題。本文將會從完成任務的角度出發,幫助讀者解決一些常見的拖延情況。

拖延症與心理狀態的關係

有些人認為,人會拖延,是因為外在影響,例如我們的社交媒體,因為我們把時間放在其他地方,使自己拖延某些任務。事實上,如果大家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會打開社交媒體的原因後,將不難發現:我們會玩電話,源於心理狀態

舉例來說,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都會打開IG、FB,這些情況在我處理高難度任務的過程中特別常見。因為我的心情對於要處理的任務感到緊張,害怕面對即將要面對的任務。最終,我選擇使用「第三方」方法來逃避。

所以,解決拖延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心理與拖延之間的關係。拖延很多時源於我們的心理狀態不佳,因為對於自己缺乏信心,所以我們選擇把任務放下。

拖延源於期望過高

前文提到:拖延源於心理狀態不佳。為什麼我們會出現心理問題?先看我最近的個人經驗。上星期,我終於在Youtube上分享了第一段Youtube影片。這是一個我拖延了接近一年的計劃。在這一年間,我拍了超過十段影片,但全部都沒有上傳。

為什麼我會擱置?主要原因是我對自己設定了過高的期望值。我希望影片能拍得好、擁有引人入勝的後期製作。

想把事情做好是正常的,但卻可能會帶來的反效果就是:我們設定過高期望,對結果的渴望讓自己拖延。我的Youtube頻道正因為高期望值而被擱置了。

美其名我想把影片做好,但事實上是我害怕影片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例如View數)。

做就對了

當你知道自己會因為期望過高而出現拖延問題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降低你的期望值。

降低期望值,這代表我們要犧牲品質嗎?答案相反。我們不妨這樣想:對比起一次就能做到80分,我們應把實現80分的過程分割。

舉例來說:對於影片A,我接受並願意公開的條件是影片達到我心理水平的80分。我可以選擇直到80分時才上傳到Youtube。但是,我卻會因為「完美主義」而選擇拖延,結果是這段80分的影片永遠無法出現。

另一個方法是:建立「最少可行推出成品」(Minimum Viable Launch,這方法參考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這個成品距離80分仍然有一段距離,但它滿足了我們設定的最低水平。然後,我們可以把每一個成品當作是進步的踏腳石。直到能達到80分為止。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斷推出其實是一個交功課的過程,每次交功課後,我們都能獲得一些「反饋」,這些反饋能幫助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比起一次就做到80分,緩慢進步型是一個更容易實現的過程。緩慢進步型的具體步驟:

  1. 設定目標,了解自己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2. 設定最少可行成品MVL的條件,你的個人底線(緊記:有與沒有之間存在著巨大分別)
  3. 根據步驟2,開始創作或行動
  4. 根據步驟3的結果進行反思,思考可以在哪裡做得更好,向理想成品(Ideal Product)
  5. 重複步驟1-4,直到實現目標為止。

例子:我的目標是在1年內,Youtube上獲得10000位訂閱者並分享52段影片。我的MVL條件就是:每一段影片有基本的修剪、有中文字幕、光線正常以及擁有足夠的收音。然後,我的理想影片是像那些Youtube名人的影片質素。

但是,我知道以這個為目標,我將需要大量技能以及資金才能實現,結果就是一年後仍然沒有一段影片被上傳。所以,我先根據MVL創作出最基本的影片並分享到YouTube,根據每一位觀眾的反饋來進行優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理想成品進發。

關注進度而不是結果

在2020以及2021年,我在自己的個人品牌中作出了很多突破。

2020年,我開始了個人Podcast頻道,在上面分享大量行銷和創業相關的資訊。在2021年,我在個人品牌的IG進行每週兩次的IG直播,希望可以跟觀眾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我想進行直播的想法源於兩年前,但一直因為不同理由而拖延到2021年。為什麼經歷兩年的拖延後,我會突然開始?

關鍵在於我不再關注結果而是進度。比起次進步37倍,每天進步1%並持續一年,這是更簡單可行的方法。而進步1%的關鍵就是「產出」。

例如:如果想寫出百萬閱讀的文章,先建立寫文章的習慣,以每星期一篇為目標,一年寫52篇文章;想要減肥,先從每週三次運動做起,一年進行最少156日的運動比起從不開始,行動後會獲得的結果一定會比沒有行動好。

關於建立好習慣,我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原子習慣》

學習談判思維

哈佛大學法、商學院30年經典教材、Amazon「談判類」排行榜No.1 書本《哈佛這樣教談判力》的作者為我們介紹贏得談判的技巧以及方法。

談判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人人都想贏,人人都希望勝過對方,獲得最多的得益。但是,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人們覺得你已經理解了他們,他們就會更好地傾聽。

談判中,我們面對的是人,只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建立一套以人為本的腳本,談判自然大容易成功。

談判不是要贏,而是要共同解決問題

如果想讓對方欣賞你的興趣愛好,首先要表現出你欣賞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對方的眼光看待問題,儘管可能會很困難,但這種能力是談判人員所能擁有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談判前,我們的腦海中需要緊記一個事實,和我們傾談的都是人,對方跟我們有相同的感受以及想法。如果你在遇到不公平時會感到憤怒,那麼對方也會討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請不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遇到的事情。談判時,請不要假設對方是理性的,每人都會有情緒,我們覺得沒有問題的請求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因此,在談判時請不要忘記情緒的存在。

很多人把談判看待成一場比賽,只有一方可以在談判中獲勝。事實上,這個想法是錯的,在任何談判中,我們都要把其看待成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會議,談判雙方正在就各自己的問題進行商討。

舉例來說,在一場商務會議中,買賣雙方正在就產品的價錢進行談判。賣方希望實現利潤最大化而買方則希望能以最便宜的價錢來買得產品。

如果把談判看成比賽的話,就只會有一方能賺錢,而另一方卻會買貴/賣便宜了。

其中一方一定會損害了自己公司的利益,最後談判便會因此而告吹。

但是,如果以共同解決問題的模式,買方和賣方應互相討論以得出一個雙方最能負擔而且有得益的價錢。這樣既能避免在傾談過程中出現爭執,又能確保雙方也能獲益。完全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因此,在談判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場比賽。

談判的四大原則

「在「哈佛談判項目」中,我們針對立場式談判發展了一種新的選擇方案:一種旨在通過有效和友好的方式取得最明智結果的談判方法,我們稱之為「原則談判」或者依據原則進行談判。」

如果人們覺得你已經理解了他們,他們就會更好地傾聽。談判中,我們面對的是人,只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建立一套以人為本的腳本,談判自然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立場式談判的一個弊端在於談判者本應滿足各自的潛在利益,而實際上卻把精力集中在各自的立場上。」

「談判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解決實質性問題;第二個層次往往比較含蓄,它關註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程序。」

作者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談判的概念,他認為,我們不應執著於和立場有關的談判。這種談判有時能夠為我們帶來共識以及獲益。但更多時候只會帶來更多的爭吵。

為什麼?因為隨著你對自己的立場越來越堅持,你便越無法放棄原有的觀念。因此,作者認為談判應針對問題,而解決問題有兩個層次:

「談判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解決實質性問題;第二個層次往往比較含蓄,它關註解決實質性問題的程序。」

舉例來說,員工和老闆之間就著薪金進行商討,這是談判的第一個層次。兩者針對的問題是,薪金對於員工來說過低而對於老闆來說加薪卻意味成本增加。

兩者如果不斷地針對各自的立場來進行爭論,只有一方能勝出。相反,如果兩人能把問題帶到第二個層次,一起商討如何解決問題的程序,談判便有可能變得更有效。而且兩方均能從中得益。

例如:老闆能提出分紅的方式、以股代薪以及其他能以非現金的方式來為員工提供更多額外的補償作為增加薪金的替代。

這就是一起針對著解決問題的談判方式,把專注力放在解決問題之上。作者在哈佛所教授的談判方式叫做「原則談判」,這是一種基於談判的四大原則所進行的談判。這四大原則基本上適用於所有場合。

以下是原則談判的四個基本:

人:把人和事分開;

利益: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

選擇:為共同利益選擇方案;

標準:堅持使用客觀標準。

傳統的談判大致上分為溫和、強硬。而作者所提出的則是原則型。以下是三者的分別:

  • 溫和型:把對方當成朋友,必要時要為了友誼而讓步;
  • 強硬型:把對方當成敵人,要求對方進行讓步;
  • 原則型:雙方都能解決問題,把人和事分開。

作者認為,「原則談判」才是正確的談判方式,只有這樣,雙方在能開始進行談判。

延伸閱讀:FBI談判協商術

學習跟外國人溝通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保留信息,學習得更快。記憶某樣東西的過程可以是提高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好方法。然而,學習者需要先找到一種有效的記憶技巧。

跟各國人都可以聊得來這本書將會為大家介紹一系列的記憶方法,幫助大家改善閱讀以及聆聽能力,讓你能在更短時間最有效地學習新語言。

學習正確的發音

在學習英語口語時,學習正確的發音非常重要。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便不能算是在學習語言。如果不能正確發音,你甚至不能稱自己為一個語言學習者。

確保能夠正確地讀出任何東西,有助我們提升語言技能和擴闊詞彙量。另外,學習者需要專注於發音而不是翻譯句子,不要試著想:這一句句子的意思是XX,要思考自己有沒有正確地讀出每一個字。

四個層次的資訊處理

在記憶每一個「詞語」時,它的底層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層次越高,越容易記憶。四個層次分別是:該詞語的結構、詞語的發音、詞語背後的概念以及你與該詞語之間的關連。

從以上四個層次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類的一個天性:我們總是在嘗試記憶對自己重要的東西。越重要的事情,記憶便越容易。

舉例來說,我們想記得「Important」這個詞語。

第一層:Important的串法是Important,想記憶,便需要不斷地進行背誦。

第二層:Important的發音是Im-Por-Tant,我們可以透過讀出這個字來記憶。

第三層:Important的意思解釋為重要,代表我們很著緊、很關注的東西。

第四層:Important的意思是重要,我生命中重要的東西可以分為:家人、伴侶以及朋友。他們對我來說是最Important的。

人沒辦法記得太多的資訊,因此我認們的大腦總是會「選擇性」地記下重要的東西。

因此,嘗試把詞語和自己的生活、關注的東西產生關聯。關聯越大,記憶越容易。

如何提升你的語言記憶力?

想要更有效地記憶一種新語言,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圖像記憶法:嘗試把每一個詞語跟圖像產生關連。人對於「圖像」記憶的能力比「文字」高很多。圖像可以對我們產生「情緒」以及「感觀」上的反應。因此,將外語單詞與圖像聯繫起來是有效的。

重覆學習法:不斷地記憶、忘記。在學習一個單詞後,在一天內重新覆習、數天後再重溫、一星期後再重溫、一個月後再重溫。這個不斷地記憶以及忘記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記憶力。

記憶加工學習法:每一次的回憶,都會幫助我們更容易記得所有事情。上文提及的重覆學習法,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可以透過「加工」變得更有效。當回憶這個詞語時,嘗試為它加入「情感」、「視覺」以及「刺激」。每一次重溫都為這個舊詞語加入新聯繫,令到該詞彙在腦海中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提升學習力的好書:

 

正確地分析問題

把問題拆開並找出最核心的重點

4個分解問題的步驟:

1.了解這個問題到底關於什麼

只要看出問題的本質,就一定能想出克服困難的方法。

假設你是某家創業公司的行銷團隊負責人。團隊最近遇到了一個和行銷有關的問題:用戶數目無法增加。

如果在無法得知問題的重點是什麼的情況下就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便有可能因為不知道問題的重點是什麼而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

「用戶數目為什麼無法增加」這個問題可能是跟廣告預算、社會氣氛、競爭對手等不同的問題有關。把這個大的問題拆開,了解這個問題的種類到底和什麼相關,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捉錯用神而浪費時間。

2.列出一切可能引致問題的原因

不要否定想法的可能性,先把能想到的點子全部都列舉出來。

如同上面的行銷問題一樣, 「用戶數目為什麼無法增加」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產品的用戶體驗差劣、廣告與產品內容不乎以及行銷成本不足等各種問題所引致。

當我們列舉出不同的原因後,便可以應用是非樹以確定思考方向。透過問自己一些「是」/「否」的問題,了解自己所列出的假設是否正確。

「用戶數目為什麼無法增加」

假設1:行銷的資金不足。

是:如果答案是是的話,這個就是引致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可以基於這個假設進入下一步行動。

不是:如果答案是否的話,我們可以在這道問題上開分支,問下一個問題:

有嘗試過進行付費行銷嗎?

是:如果答案是「有」的話,我們可以再進入下一個分支。問下一個問題:

否:如果答案是沒有(否)的話,行銷資金不足這個假設不能成立,因為公司根本沒有試過進行付費行銷。

上一次付費行銷的結果如何?

是:如果上一次的付費行銷的結果是好的話,那麼行銷資金不足的這一個假設就是正確。我們應該增加廣告資金的投放。

否:如果答案是差(否)的話,行銷資金就不是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廣告的內容可以如何改善。

透行銷樹了解「行銷的資金不足」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3. 分析情況,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在了解到問題的核心後,下一步需要就是列出所有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是,在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有什麼資訊是必需的。只有掌握到所需的資訊後,我們才能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回到上面的行銷例子。

行銷團隊發現到用戶數目無法增加的問題是行銷資金不足。這裡所需要的資訊是用戶增長數目、行銷成本、以往的用戶獲成本以及目標用戶數目等。在獲得這些基本而重要的數據後,就可以思考解決方案。

任何推論都需要數據支持,了解數據後所作出的解決方案才能被證明是否有效。團隊在獲得之前的營運數據後,發現行銷成本是本是$5/每個下載,而且整個行銷活動都是在Google搜尋廣告上。

假設這一次的目標是:獲得1000個用戶以及每個用戶獲取的成本不得超過$5。

基於以上兩個目標,團隊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 繼續在Google上進行搜尋廣告;
  • 把成本分攤,在Google以外進行不同的廣告;
  • 找微網紅合作;
  • 進行內容行銷,透過文章去吸引下載量。

在提出以上的解決方案後,團隊需要為這些方案排出先後次序,按重要性來進行分類。最後,他們發現把成本分攤,在Google以及Facebook上投放廣告是最有效的方法。於是,他們決定把資源以及精神都投放在方案2之上。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解決方案的數目可以有很多,但不是所有方案都有相同的重要性。請緊記要根據現實情況以及目標來為方案排定優先次序。

4. 開始執行

在進行以上的分析後,終於來到最後一步:執行。

前三個步驟都是為了這一個步驟做準備。緊記,在執行計劃前一定要先決定好一個假設,然後獲得合適的數據來驗證這個假設。

舉例來說:你認為行銷資金可以用在內容行銷之上,經內容行銷來推動下載量。但是,你卻沒有證據證明下載量是來自內容行銷。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方案不應被執行。因為缺少了合適的數據。

另一方面,你的假設是在Facebook進行廣告能推動下載量。Facebook廣告有App的下載連結,而且能為你提供數據,讓你了解這個行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團隊可以建立一個Facebook廣告,運行一段時間後了解這個廣告的成效。

如果發現成效不足,立刻進行修改或轉向其他的假設。

緊記,任何方案都需要被執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數據以帶動團隊往其他目標進發。當他們有了夢想或目標,他們會盡其所能,投注所有的熱情去實現夢想。我們稱這種人為「解決問題小子」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所謂解決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正確地理解現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徹底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然後「執行」。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透過本文,我們學習到解決問題所需的四個步驟。正如前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如果我有四小時斬一棵樹,我會花三小時來把斧頭磨成更鋒利。」

在解決問題前如果不知道問題是什麼的話,我們只是在浪費時間。解決問題前需要我們做好準備,思考更多的解決方案,最後才是執行階段。

嘗試一人創業

一人公司拒絕並質疑傳統經營理念中要大、要快的成長模式⋯⋯因為成長並非永遠是最有利的,要求更多,往往代表著更加複雜、更多責任,通常也產生更多費用。

通常,用堆積如山的工作來獲得成功,就會付出我們的健康、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我們的生產力做為代價。

或許我們該為我們具體的時間表確定何謂「足夠」,然後毫不留情的堅持並維護它。

當你聽到「公司」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你可能會想起一個大型的機構,比如蘋果、谷歌或者亞馬遜。要把一家公司發展到它們那麼大,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面對龐大的困難,很多人會對開設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感到恐懼。

但是,開設公司並不需要以成為谷歌為目標,小而美的團隊以及小資本也可以是一家公司。開設公司意味你有一個新的職業,它能為你帶來更多的收入以及自由。

如何開設一家一個人的公司?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首先你要先設定好你的收入目標。公司的規模以及所需要付出的時間跟你希望得到的收入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希望賺得100萬美元年薪,你便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以及把公司發展到某個規模。相反,賺取5-10萬美元卻可以在一家一人公司上被實現。

《一人公司》的作者在書中舉了Psychotactics這個公司作為例子。Psychotactics的創辦人把公司的年收入限制在50萬美元。

他認為,這個收入目標能幫助他減少所需僱用的員工以及讓他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

一年50萬美元的收入,絕對不是小數目。但對Psychotactics的老闆來說已經是小了。但是,他希望的是獲得更多時間,所以他設定了這個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需要設定收入限制。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賺取收入呢?

先找到一個有商業價值以及熱情的想法

開設一人公司第一步需要做的並不是辭職,而是找到一個你感到熱情以及能有商業機會的想法。舉例來說,很多人在運動以及音樂上擁有熱情,但透過成為音樂家以及運動員並能賺錢的機會卻只有大概3%。

因此,這類熱情並不是我們建立一人公司的目標以及方向。你必須實際一點,問問你自己:「什麼是你已經擅長以及別人會付錢讓你去做的事情?」如果答案是「什麼都也沒有」,那麼請思考一下你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並將其轉化為一項有市場價值的技能?

對於作者來說,他的技能就是網頁設計。他對此沒有激情,他只是在一家設計機構工作,但是他的工作做得很好。

在離開這家機構並創辦一家網絡設計公司的過程中,他提高了他的技能,而且越來越善於解決客戶的問題。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這就是他的熱情所在了。

換句話說,你不需要等到熱情突如其來地出現並為你帶來收入。你現在就能把重點放在確定和開發一套有市場價值的技能上,並讓你的熱情在這之上提煉。人們在掌握一項技能或成功地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發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在副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後才決定辭職

在找到熱情的地方後,你便可以開始透過工餘的時間發展一個副業。以作者為例,承接一些和網頁設計相關的工作。當這個工作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以及需要花大量時間來處理後,你才需要思考以及決定是否需要把這個工餘事業發展成你的正職,這個就是你的一人公司了。

書中舉了一位行銷人湯的故事作為例子。

湯米的正職是負責在公司中進行行銷工作,從小開始他就很喜歡畫卡通。在他的工餘時間裡,他開始接一些為客人畫卡通的訂單。他主要利用週末時間來完成他的任務。

直到他擁有一批熟客以及透過畫卡通所賺取的收入能應付生活一切開支後,他才決定放棄本身的全職工作,開設公司。湯米和妻子一起營運公司,然後外判某些工作給一些自由工作者。整家公司的規模便在這個位置停止了。他們為了減少工作時間而限制客人的數目,情願要客人等候也不會強逼自己接更多的客人。因為這意味著他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

湯米的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 如果公司進一步的發展需要你做出犧牲,而你卻不想的,你的一人公司便達到了其最大規模了;
  • 如果你從副業所賺取的收入未能應付你的開支,先不要放棄你的正職。

致力讓公司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

我們不需要採取統治世界、擊敗對手的工作態度才能賺大錢,或是發揮巨大的影響力。我們的公司可以始終維持小規模,但仍有大效用。

建立一人公司需要熱情以及理念,因為一個人面對的困難會比想像中大。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會遇到很多問題,因為只有一個人的關係,他需要獨力解決。

因此,在開始前先思考一切將有助我們應對未知的情況。

作者認為,在找到熱情所在並決定開始一人公司後,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訂立理想生活形態。

一人公司是一種生活形態,這裡的生活形態是指:透過一人公司,實踐理想的生活模式,例如在賺取收入以及旅遊之間獲得平衡。這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永無止境地把公司做大。

當公司去到一定程度,創辦人便需要考慮是否擴大公司規模,聘請員公以增加收入。

如果在事前已經先想好一切,在面對去向以及建立公司的結構時,一切都會變得簡單。這就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指的以終為始。先想去終極目標,再後推思考行動方案。

在決定好理想生活方式後,便可以開始設定一切,例如工作時間、外包費用以及營運費用等。一般來說,開支越高、收入越高,工作時間也會增加。

因此,一人公司需要符合以下四個特徵:

  • 高韌性:公司能根據環境作出轉變,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影響;
  • 創辦人控制:公司由你的強項所帶動,創辦人的能力就是公司的核心;
  • 速度與效率:在減少人力資源的情況下,決策能夠快速進行。工作完成便能下班;
  • 簡單:在做自己的強項所在,一切都相對簡單,不會有壓力。

在以始為終的原則下,一人公司的創辦人只需專注在自己所做的熱情項目上便能實現目標。正正因為小而美,創辦人可以拋開一切框架,運行自己的公司。

連鎖咖啡店星巴克曾因為分心而做出錯誤決定。在規模變大後,很多人都希望星巴克能加入更多商品以壯大公司 。於是,它開始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產品上。它的重心因此而出現轉變,導致收入下降。

最後,星巴克重新把注意力放回最重要的地方:「咖啡」之上,一切才重回正軌。

在一人公司中,創辦人主導了所有決策以及方向。它的好處是靈活,靈活是小公司的好處。想發揮這個優勢,創辦人需要先想好整個公司的目標。否則將會出現「分心」的問題。

閱讀推薦:

Share:

More Posts

你的潛力比你想像中大很多(好書推薦: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

《隱性潛能》是一本探討如何發掘和釋放每個人內在潛力的書籍。

作者亞當.格蘭特是沃頓商學院的教授,組織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和受歡迎的演講者。

在這本書中,格蘭特結合了大量研究和生動故事,挑戰了我們對天賦和潛力的傳統看法,並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我們的潛力不取決於我們的起點,而在於我們能走多遠。

喜歡Sparksine的文章嗎?

免費訂閱Sparksine電子報,每星期接收好書推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